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洪承疇降清

洪承疇,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早年家貧,曾讀《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鑑》、《孫子兵法》等。萬曆四十三年 (1615 ) 中舉,次年入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

洪承疇任官時,正值流寇日益坐大。他拼湊數百家丁、僕人、伙夫成一軍隊,前赴沙場剿匪,卓有成效。當時盧象昇負責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相互協同合作,流寇連戰失利。可惜清兵不久犯邊,盧象昇被調往邊境支援,中原兵力空虛,流寇復盛。

崇禎十一年 (1638 ) 十二月,盧象昇在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掣肘下,糧餉被切斷,僅剩下五千老弱殘兵。其與清軍決戰,力戰而死。明思宗不得已將洪承疇從西線調來,崇禎十二年 (1639 ),洪承疇獲任命為薊遼總督,抵禦清兵。李自成、張獻忠因而得享喘息機會。

豪格 (皇太極長子) 率清兵萬餘人攻寧遠,寧遠固守,豪格無功而還。洪承疇上任後,積極編練新軍,鑄造武器,提升戰鬥力。崇禎十四年 (1641 ) 三月,清兵包圍錦州,寧遠告急,洪承疇奉命率吳三桂等八總兵出山海關,會師寧遠。

清兵與明軍發生激戰,各有死傷。洪承疇主張堅守,利用小規模的騷擾戰,拖垮清兵的後勤補給和士氣。兵部尚書陳新甲反對,認為 (1) 清兵採以戰養戰,糧食不足即寇邊劫掠,騷擾戰無法拖垮其後勤補給 (2) 明軍士兵人數眾多,糧餉卻有限,無法長久維持,所謂兵多餉艱。思宗及內閣亦傾向催促洪承疇進軍,因中原地區的流寇已死灰復燃,急需調動精兵南下征剿。

洪承疇不得已率軍入松山。清兵初時處於劣勢,皇太極憂急之下一度嘔血。清兵屢戰不利,軍心動搖,相比之下,明軍在各方面皆佔優勢,對清兵予以夾擊。

然而,轉捩點出現,皇太極帶病來援,對明軍展開包圍,並奪其糧草十二堆。「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洪承疇決定突圍南逃,惟軍令未下,「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洪承疇終突圍不成,坐困松山。翌年城陷,洪承疇被俘至盛京。

「松錦之戰」雙方其實兵力相約,明軍二十萬,清軍二十四萬。明朝全軍覆沒後,遼東防線徹底瓦解,最後防線只有山海關的吳三桂 (吳三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

洪承疇被俘後,本打算絕食殉國,以示忠於明室。皇太極賜予黃金、古玩、美女,他都拒絕了。後來皇太極動之以情,將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脫下,披在洪承疇身上,又令莊妃前往探望,致贈人參湯。洪承疇感動不已,卒之跪地叩首,投降大清。

洪承疇建議多吸納明朝典章制度,且強調弘揚儒學、尊崇孔孟的重要,為滿清統治漢人奠下基礎。他也是最早提出清兵入關的首要任務是剿滅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