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重陽節考

今年被迫教圖書課,講重陽節由來,提到桓景故事,學生覺得不太可信。翻查史料,發現重陽節原來有另一由來,遂成此文,作為 2019 年尾收爐之作。

- - - - - - 

() 《續齊諧記》所記非真實重陽節的由來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及過節特色,《續齊諧記》有詳細的記述: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續齊諧記》是神話志怪小說集,作者為南梁吳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吳均字叔癢,吳興故鄣人,天監初為吳興主簿,旋兼建安王偉記室,終除奉朝請,以撰《齊春秋》不實免職,已而復召,使撰通史,未就......均夙有詩名,文體清拔,好事者或模擬之,稱「吳均體」,故其為小說,亦卓然可觀,唐宋文人多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從「撰《齊春秋》不實免職」、「使撰通史,未就」,吳均非史學家頭腦。「均夙有詩名」、「故其為小說,亦卓然可觀」,即吳均乃一文學家。一文學家所撰的神話志怪小說集,有多少可信性,值得疑問。

不過,插茱萸飲菊花酒、登山,該真有其事。

() 重陽節作為長壽日 - 從劉歆《西京雜記》切入

劉歆《西京雜記》:

戚夫人侍兒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菊華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

《西京雜記》所記與考古學的結論大致相符 (程章燦、成林譯注《西京雜記全譯》),其可信性較《續齊諧記》高。

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換句話說,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在西漢初年已甚流行。有別於吳均「避災」說,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旨在「令人長壽」。

適逢「重陽」又名「重九」(在《易經》中,「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又為「極數」。「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九九」通「久久」,有長長久久之意。重陽節在西漢時可能是一個人們祈求延年益壽的節日 (曹丕曾書與鍾繇曰:「九九乃長壽日可聚會也)

重陽節之所以要登高,背後有一套氣化宇宙論。重陽節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要登高望遠,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

又祈求延年益壽外,也尊敬長壽的人,故晚輩會攙扶年老的長輩登山秋游,交流感情。

菊花象徵長壽,所以重陽節亦會賞菊。

() 先秦時期無重陽節

《呂氏春秋季秋紀》:

(九月) 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呂氏春秋》成書於秦王政六年 (公元前 241 ),所記該為先秦的風俗習慣。先秦時人只在九月農作物豐收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並未有重陽節,更未把重陽節視作長壽日。

屈原《楚辭.遠遊》:

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然而,麥敬灝認為,「見文中有『重陽』二字,即謂戰國時就有重陽節,惟細讀此文,卻覺此乃妄斷......『重陽』乃仙界域名,而非節日,戰國有否重陽節日,憑此辭不足以為證。」(<嶺南重陽菊花遲>)

() 一個大膽的推測 - 重陽節是陰陽家流行時才創立

嚴格言之,《易經》(《周易》) 沒有提出陰陽等概念,亦未以陰陽配數。大談陰陽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影響的《易傳》。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騶衍即鄒衍。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

在那個時代,東方海上起來了一個更偉大的思想大混合,一面總集合古代民間和智識階級的思想信仰,一面打開後來二千年中國思想的變局。這個大混合的思想集團,向來叫「陰陽家」,我們也可以叫它做「齊學」。

簡單講,「陰陽家」又稱「齊學」,始於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鄒衍一方面吸收儒家,所謂「智識階級的思想信仰」;一方面消化燕齊海上的「方仙道」,所謂「古代民間的思想信仰」,一律以陰陽貫通之。秦始皇求神仙、求奇藥等,都受到「陰陽家」的影響。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的結構和起源的思想中有兩條路線。一條見於陰陽家的著作,一條見於儒家的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這兩條思想路線看來是彼此獨立發展的。下面我們要講的《洪範》和《月令》,它們強調五行而不提陰陽;《易傳》卻相反,陰陽它講了很多,五行則隻字未提。可是到後來,這兩條思想路線互相混合了。到司馬談的時代已經是如此,所以《史記》把他們合在一起稱為陰陽家。

如果《易傳》屬「陰陽家」/ 受「陰陽家」影響,「重陽」很大機會是「陰陽家」的產物。

而觀乎重陽節登高、賞菊背後的理據,皆和氣化宇宙論有關,有系統的氣化宇宙論始於「陰陽家」。

據此,重陽節極有可能是陰陽家流行時才創立,即為戰國末期至秦統一前後。

()「佩茱萸」的習俗與楚國 (此節參考梁新宇主編《九九重陽佳節》)

與重陽節有關的茱萸,主要指吳茱萸,古名越椒。

春秋時期,吳國每年須向強鄰楚國進貢,其中一年派使者將吳茱萸獻給楚王。使者說,吳茱萸乃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有胃寒腹痛的頑疾,故獻之。楚王受寒舊病復發,群醫束手,服下吳茱萸,果然片刻止痛。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病人遍佈各地,吳茱萸挽救了成千上萬人民的性命。人們於是把茱萸看成是避邪除魔的神物,用作裝飾或隨身佩戴。

如果重陽節有「佩茱萸」,重陽節的創立必在秦統一六國前後。鄒衍之學亦盛於秦統一前後。然則,我們可以測定,重陽節該創立於,至少形成於秦統一前後,而普及於西漢。

() 結語

訴諸於《續齊諧記》講重陽節的由來,固然不妥。把《呂氏春秋》的記載牽連到重陽節,亦有欠準確。重陽節作為長壽日,有登高、賞菊、佩茱萸等習俗,箇中實有一段歷史演變,涉及陰陽家的興起、秦始皇統一六國、燕齊及南方思想反過來塑造中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