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平民出身的皇帝,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亦只有兩次北伐成功。一次是徐達、常遇春驅逐蒙古人,一次是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消滅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他即位後,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並改革元朝遺留下來的劣政,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洪武元年 (1368 年),又下令各處荒田,農民墾種後歸自己所有,免徭役三年,原業主若還鄉,地方官於旁近荒田內如數撥與耕種。同時政府組織農民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塘堰、浚河、修陂渠堤岸,促進農業。
另外,明太祖尊重老年人,且貶抑商人 (農民可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商人只能穿絹、布兩種衣料。商人考學、當官都有限制),重農抑商。
為了徹底肅清北元的殘餘勢力,明太祖下令向北追擊。洪武二年 (1369 年),明軍俘虜丞相脫火赤等萬餘人。三年 (1370 年),徐達大破王保保,俘虜虎林赤、察罕不花、韓扎兒等十萬餘人。二十年 (1387 年),明軍越過長城,偷襲元軍大寨,俘虜北元殘餘勢力八萬人。蒙古從此一蹶不振,分裂為韃靼、瓦刺、兀良哈三部。
王保保 (擴廓帖木兒) 是元末重要將領,也是北元政權的支柱。洪武三年兵敗後,他逃往和林。五年 (1372 年),王保保擊敗徐達所率領的十五萬北伐軍,斷絕了明太祖佔領元朝全部故地的企圖。明太祖派人到察罕帖木兒的墳前掃墓、拜祭,又多次去信招降,王保保依然不為所動。八年 (1375 年),王保保逝世。
《明史‧職官志》:「洪武十七年 (1384 年) 鑄鐵牌,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宮門中。」《明史‧宦官傳》:「嘗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馬皇后傳》:「帝欲訪后族人官之,后謝曰:『爵祿私外家,非法。』力辭而止。」可見明太祖極力防止外戚與宦官專權。
洪武三年 (1370 年),明太祖詔令戶部,清查全國戶口。十四年 (1381 年),命令全國各郡縣編纂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賦出於土田,役出於丁口,土田丁口皆歸於戶,故黃冊實為總計土田丁口的戶籍冊。至於魚鱗圖冊,照度量田苗 (禾苗) 之圖,分區為冊,狀如魚鱗。田苗買賣均隨時登記,防止地主漏稅 (明太祖派周鑄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實田畝,在松江編制魚鱗圖冊。洪武二十年,即 1387 年,全國完成編制,以里為單位,一百一十戶為里)。
《明史‧食貨志》:「魚鱗冊為經,土田之訟質焉,黃冊為緯,賦役之法定焉」。
洪武八年 (1375 年),要求天下立社學,招收八至十五歲的兒童入讀。兒童先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再學習經、史、曆、算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