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經濟的繁盛,主要表現於以下三方面:
a. 農業的發展
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墾田面積擴大,令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 (水稻良種),早熟而耐旱,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
由於水稻產量多,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時人稱「蘇常熟,天下足」。
除了水稻,南方各地還種有茶樹、棉花 (廣東、福建、四川等地)。
b. 手工業的興盛
宋代紡織業蓬勃,汴京等地遍設工場,絲織物花樣及品種比前代增加,技術成熟。
製瓷業方面,北宋有汝、鈞、定、官、哥五大名窯,規模龐大。江西景德鎮在南宋時更發展成著名的瓷都。產品精良,顏色花樣甚多。
廣州、明州、泉州、溫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造船技術先進,船隻寬大堅固,能容數百人。
c. 商業的繁榮
大都市如汴京、臨安相繼湧現,人口多達百萬,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仔細描繪了汴京內商貿活動的盛況。
為了方便貿易進行,交子、會子先後發行 (宋初使用硬幣,以銅錢及鐵錢為主,每年鑄銅錢五、六百萬貫。宋真宗時,四川商人有感硬幣不便攜帶,自行印造了兌換券,稱為交子。南宋時,又有會子、關子等發行,以補通貨之不足),又設專賣制度,規定鹽、茶等生活必需品的生產買賣,由國家經營。
沿襲唐代的蕃坊及市舶使制度,宋代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 絲綢之路為西夏所控制,與西亞之陸路交通受阻,故須發展東南海路的對外貿易。
2. 商品產量日增,本地供應遠超需求,須開拓海外市場。
3. 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進步,設備先進,為開拓海外貿易提供充分條件。
4. 市舶獲利甚豐,政府為增加國庫收入,大力發展海外貿易。
廣州、杭州、明州、秀州、溫州、陰州、澉浦、泉州、密州,九地皆設有市舶司。其中泉州是繼廣州之後,第二重要的對外通商港。到此地經商者,以阿拉伯、三佛齊、真臘、占城人為多。泉州後來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馳名中外。
宋代市舶司有以下職責:
i. 接待貢使與招徠蕃商;
ii. 管理出海貿易華商,批發出國憑證 (公據);
iii. 管制外貨,包括:明確規定進出口貨物之種類,檢查入港船隻之貨物及對貨物徵收關稅,買、賣、保管及運輸貨物,發出賣貨之公憑引目,執行海禁與緝私;
iv. 劃定「蕃市」、「蕃坊」,以利外商居住及貿易。
v. 管理外國及中國之進出口船隻。
令政府收入增加 (《宋會要輯稿》有宋高宗的話:「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爾」)、促進文化交流 (唐代的造紙術傳入阿拉伯,西方的音樂、科學、天文和舞蹈開始東傳)、推動胡人華化等,都是設立市舶司帶來的好處。
錢穆、全漢昇皆認為,直至兩宋,整個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始告完成,所謂「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宋史》語)。
又交子、會子的普及與流通,令中國由實物經濟走入貨幣經濟,這是一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