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三門險灘」問題及其解決

早自西魏宇文泰開始,「關中本位政策」已經施行。所謂「關中本位政策」,是指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集中於關中地區,以拱衛建立於關中的政權。「關中本位政策」的施行歷隋唐而未有改變。

隋文帝統一南北,山東、江南地區先後納入隋之版圖。山東原為北齊故地,北周滅北齊的戰爭未有造成嚴重破壞,山東地區的物資尚算可觀。至於江南地區,由於三國六朝以來人民積極的開墾、發展,當地物產日益豐富,經濟日漸富裕。

文帝首先開鑿廣通渠,以打通關中、河南地區,令河南、山東一帶的物資得以順利送入關中。

煬帝繼位後,由於貪戀江南美景,其於是下令開鑿通濟渠,又疏通邗溝、江南河。連接河南、江淮的運河系統於是形成。

隋朝傾覆,運河漸漸發揮出其左右政治、經濟的作用。不少江淮地區的物資,藉著江南運河系統,從南方調送至河南地區。洛陽更是物資集結之要地。當時,在眾多被運送的物資之中,以糧食最為主要。又運河有時亦會協助士兵的運輸。

儘管江南等地的物資可藉運河系統調送至洛陽,再由洛陽經廣通渠運至關中,但是,從洛陽到長安一段,有三門險灘,為煬帝修建運河時未有顧及。險灘的存在,往往造成運糧困難、糧食損失、運費上升等一連串問題。

適逢唐高宗以後,朝廷大為擴張,長安人口膨脹,加上府兵制漸變為募兵制,軍需民食大增,關中糧食供應於是大有問題。

高宗、武則天、中宗更曾多次前往洛陽就食,高宗、武則天以洛陽為東都亦源出於此。

景龍三年 (己酉,公元七零九年),關中再度出現糧食不足的問題。人民飽受飢餓之苦,而「米斗百錢」。

是歲,關中饑,米斗百錢。(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

中宗下令運送山東、江、淮地區的糧食至京師,但運送並不順利,「牛死什八九」。

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什八九。(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

當時,群臣皆建議到洛陽就食,但中宗礙於韋后,不能東行。其於是發怒道:「豈有逐糧天子邪!」。

群臣多請車駕復幸東都,韋后家本杜陵,不樂東遷,乃使巫覡彭君卿等說上云:「今歲不利東行。」後復有言者,上怒曰:「豈有逐糧天子邪!」乃止。(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九)

「逐糧天子」的說法固然是中宗的晦氣話,但由此而反映出的「三門險灘」問題,確是唐室一大需要處理的問題。此問題卒之由後來的唐玄宗予以解決。他命裴耀卿、韋堅相繼改善河道運輸 - 改直運為分段運輸、修陸路繞過三門險灘、關中另開運河以達長安 (王業健<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因而得以消除。

根據《通鑑》記載,玄宗即位後,亦曾多次到東都洛陽就食:

(1) 開元五年 (公元七一七年) 春,二月。

(2) 開元十年 (公元七二二年) 春,二月。

(3) 開元十二年 (公元七二四年),十一月。

(4) 開元十九年 (公元七三一年),十月。

(5) 開元二十二年 (公元七三四年),春,正月。

由此可見「三門險灘」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玄宗。

終於,在開元二十二年 (公元七三四年) 七月,玄宗接納裴耀卿的建議,命裴耀卿出任江淮、河南轉運使,著手整理漕運。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九月) 關中久雨谷貴,上將幸東都,召京兆尹裴耀卿謀之,對曰:「關中帝業所興,當百代不易;但以地狹谷少,故乘輿時幸東都以寬之。臣聞貞觀、永徽之際,祿廩不多,歲漕關東一二十萬石,足以周贍,乘輿得以安居。今用度浸廣,運數倍於前,猶不能給,故使陛下數冒寒暑以恤西人。今若使司農租米悉輸東都,自都轉漕,稍實關中,苟關中有數年之儲,則不憂水旱矣。且吳人不習河漕,所在停留,日月既久,遂生隱盜。臣請於河口置倉,使吳船至彼即輸米而去,官自雇載分入河、洛。又於三門東西各置一倉,至者貯納,水險則止,水通則下,或開山路,車運而過,則無復留滯,省費巨萬矣。河、渭之濱,皆有漢、隋舊倉,葺之非難也。」上深然其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三)

上以裴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裴耀卿第一步做的工作是:於河口置輸場。

於河口置輸場。(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第二步做的工作是:在輸場的東面設置河陰倉,西面設置柏崖倉,「三門險灘」以東設置集津倉,以西設置鹽倉。

八月,壬寅,於輸場東置河陰倉,西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至於第三步,則是:開鑿漕渠十八里,以避開「三門險灘」。

鑿漕渠十八里,以避三門之險。(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裴耀卿的整個設計,大概可表述如下:

一、 來自江、淮的船隻先將所運米糧卸於河陰倉。

二、 河陰倉的米糧,透過水路運送至含嘉倉及太原倉。

三、 米糧由太原倉經渭水輸入關中。

較之舊時「來自江、淮的船隻先將米糧運至東都含嘉倉,再經陸路,行三百里將米糧運至關中」,新設計有助增加關中米糧的數目,且節省運送米糧至關中的開支。唐室經濟更見充實。

先是,舟運江、淮之米至東都含嘉倉,僦車陸運,三百里至陝,率兩斛用十錢。耀卿令江、淮舟運悉輸河陰倉,更用河舟運至含嘉倉及太原倉,自太原倉入渭輸關中,凡三歲,運米七百萬斛,省僦車錢三十萬緡。或說耀卿獻所省錢,耀卿曰:「此公家贏縮之利耳,奈何以之市寵乎!」悉奏以為市糴錢。(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尤有進者,玄宗於開元二十五年 (公元七三七年) 在東、西兩京施行和糴之法 (朝廷以高於市價什二三的價錢,向兩京農民收購剩餘的糧食,以備荒年)。在和糴之法、漕運改革雙管齊下的情況下,玄宗卒之打破「逐糧天子」的困境,「車駕不復幸東都矣」。

先是,西北邊數十州多宿重兵,地租營田皆不以贍,始用和糴之法。有彭果者,因牛仙客獻策,請行糴法於關中。戊子,敕以歲稔谷賤傷農,命增時價什二三,和糴東、西畿粟各數百萬斛,停今年江、淮所運租。自是關中蓄積羨溢,車駕不復幸東都矣。癸巳,敕河南、北租應輸含嘉、太原倉者,皆留輸本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三門險灘」的問題,至此獲得完滿解決。

補充一點,中唐以後,唐室得以延祚百年而不墮,亦得益自裴耀卿的漕運改革 (劉晏重行裴耀卿的分段運輸)。

[主要參考資料]

1.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