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文豪歌德說過:「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這就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
歌德 1749 年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法蘭克福,以劇作家、詩人、文學家身份見稱。
他很早就對文學產生興趣。1763 年見到了年僅 7 歲的莫扎特。後來他到萊比錫學習法學,卻發展起寫詩、繪畫等興趣。1768 年返回法蘭克福養病,1772
年在韋茨拉爾 (Wetzlar) 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結識了年輕的夏綠蒂・布夫,並深深愛上她。
夏綠蒂・布夫已跟一位法律工作者訂婚。歌德傷心欲絕,倉促離開夏綠蒂。不久,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兩名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卒之融合到《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女主角身上,歌德借寫《少年維特的煩惱》排遣苦戀的悲痛,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據說拿破崙曾閱讀七次之多,並讚美該書是「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歌德晚期參與過政治,遊歷過意大利,40
歲起身體變得僵硬和難以行動,受盡痛苦。1795 年開始了與席勒的友誼,1832 年因病離世。
《少年維特的煩惱》大部份是歌德的親身經歷,故事講述:23 歲的維特熱愛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當他在一次舞會上遇到 19
歲的綠蒂的時候,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然而綠蒂早已訂婚,她忠實於婚姻的盟誓,只得讓維特嘗到戀愛的苦痛,讓歡樂如晨露般稍縱即逝。維特苦痛中告別了綠蒂,離開了這座清靜的山村。當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時,他無法忍受官僚場中腐朽虛偽的面孔,以及小市民的勢力和虛榮。於是,他憤然掛冠而去,回到原先的山村。無奈這座清靜山村景物依舊,卻人面全非,原先善良友好的村民一個個莫名其妙地離他而去,綠蒂已經結婚,嫁給了她的未婚夫阿爾伯特
-
性格迥異於維特的一位循規蹈矩的青年。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終成為泡影。最終,維特唱著奧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留下半杯殘酒,在一個冬夜裡絕望地吞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維特也好,歌德也好,都是有情人。有情人當然渴望愛情降臨,自己心愛的人會愛上自己,跟自己在一起。跟一般人不同,有情人往往把愛情的地位放得特別高,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他們又不隨便,執意愛定一個人,這令他們承受情傷時苦痛的程度特別大。
在有情人眼裡,愛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生的全部,活著只為成就跟她 / 他的愛情。如失去了她 /
他,沒有愛情,再長的壽命,都是徒然,故云「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人生舞台一個個過客交替登場,卻再無主軸、中心,可以發光發亮,僅苟且度日,此即「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整句話無切膚之痛難以道出。
歌德終究沒有自殺,但《少年維特的煩惱》已令一代一代感傷的少年人涕泗橫流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