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登基,旋即解散內閣,恢復最高樞密院。
1741 - 1743 年,俄國與瑞典爆發戰爭。俄國在軍事上取得絕對優勢,迫使瑞典與之簽訂《奧布和約》(Treaty of
Abo,又名圖爾庫和約),失去屈米河以東、芬蘭南部大片領土。俄國更藉此獲兩個要塞。
當時俄國的外交方針是:對抗法國、普魯士,積極建立英、奧、俄聯盟,此乃首相阿列克謝.別斯圖熱夫 (又譯貝斯圖佐夫) - 魯明 (Alexey
Bestuzhev-Ryumin) 的功勞。儘管費德烈大帝、路易十五暗中派人中傷,伊莉莎白對這位能幹的首相始終給予無限信任,使其政策得以全面落實。
1746 年,俄國加入「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幫助奧地利對抗法國、普魯士。1748 年,《第二亞琛和約》(Treaty of
Aachen,又稱《愛克斯.拉夏貝爾和約》Treaty of Aix-la-Chapelle)
簽署,俄羅斯得以在波蘭、土耳其、瑞典發揮影響力,孤立普魯士。
阿列克謝.別斯圖熱夫 - 魯明後來疑煽動伊莉莎白的繼承人與伊莉莎白不和,被伊莉莎白解除一切職務,囚禁家中 (一說是阿列克謝.別斯圖熱夫 -
魯明的競爭對手:舒瓦洛夫家族 Shuvalov family、副相米哈伊爾.沃龍佐夫 Mikhail Vorontsov
和法國公使造謠打擊)。不過,親近奧地利、對抗普魯士的方向大體未變。
1757
年,俄國參加「七年戰爭」,與奧、法結盟,對抗普英陣營。「七年戰爭」雖以普英聯盟徹底勝利告終,俄國儼然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練兵,不少他朝名滿天下的將軍,都是於這場戰爭中成長起來的。
伊莉莎白在「七年戰爭」期間 (1762 年初)
病逝,皇位由彼得三世繼承。彼得三世是伊莉莎白姐姐安娜和德意志貴族所生,本來就是德意志人,不會說俄語。他的立場親近普魯士,可想而知。他跟普魯士簽訂和約,放棄所有勝利果實,令頻臨亡國邊緣的普魯士鬆一口氣,史稱「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彼得三世任內,有不少德政,包括:
政治方面
保障宗教自由,停止對非東正教徒的迫害;
肅清政府內部的貪污腐敗,建立公開訴訟,廢除秘密警察;
教育方面
要求貴族為子女提供教育;
為中下層兒童建立技術學校;
軍事方面
重組軍隊,使之進一步現代化;
解除貴族的強制性兵役,並賦予他們出國旅行的自由;
經濟方面
建立了第一間國家銀行;
阻止貴族壟斷貿易;
鼓勵重商主義,增加糧食出口,禁止入口可能在俄國發現的糖和其他物質。
社會方面
立法懲處地主殺害農奴的行為;
提高農奴的社會地位。
可惜他沒收修道院領地、把軍隊普魯士化、將自己出身的霍爾斯坦家族的利益置於俄國利益之上,引起俄國僧侶、貴族、軍人反感。彼得三世卒之於 1762 年 7 月
(舊曆 6 月) 的政變中被廢黜,不久被毒殺,在位僅 185 日。
彼得三世的妻子,即凱薩琳二世 (Catherine II,又稱凱薩琳大帝)。她發動政變廢黜丈夫,繼而成為俄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女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