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殘忍的父親?堅毅的改革家? - 談亞歷西之死

彼得一世與長子亞歷西的關係向來不佳,亞歷西為柳多西亞所生。

彼得一世對柳多西亞的厭惡,令亞歷西從小就鄙視父皇。柳多西亞進入修道院,亞歷西被迫離開母親,接受西式教育。亞歷西成年,彼得一世安排他迎娶夏洛特公主。為了滿足父皇意願 (彼得一世曾去信兒子:「你為什麼不寫信告訴我你對她的看法?」),亞歷西 1711 年 10 月成婚。

亞歷西與新婚妻子相處六個月,便滿口怨言,覺得她麻子臉,身材太瘦。他更堅持分房睡,並在公開場合漠視她。1714 年,亞歷西搭上情婦葉夫羅西尼婭。

1715 年 10 月,夏洛特公主逝世,死前誕下一嬰兒。彼得一世敦促亞歷西積極參與國家各項事務,以便日後繼承王位,豈知亞歷西竟回覆願意把王位繼承權交給自己剛出生的孩子。

彼得一世本來亦不介意亞歷西放棄太子之位,但考慮到不少貴族及大臣支持亞歷西,柳多西亞又在修道院集結了一群反對宗教改革的神職人員,他必須把俄國現代化的阻力減至最小。亞歷西要麼跟從他的腳步走下去,要麼不可再作一方勢力之長。1716 年 8 月,彼得一世最後一次探問亞歷西的意願,亞歷西的選擇是出逃。

彼得一世無所不用其極迫逼亞歷西回國。在父皇承諾不會懲處他兼容許他與葉夫羅西尼婭成婚後,亞歷西返國。亞歷西一返,彼得一世即對他嚴刑拷問,原來彼得一世懷疑兒子陰謀叛亂奪位。亞歷西抵受不住酷刑折磨,加上葉夫羅西尼婭親口證實他有意終止父親展開的戰爭、將俄國舊傳統恢復、把首都遷回莫斯科,亞歷西卒之被判死刑。

死刑還未來得及執行,亞歷西離奇死於獄中,有傳聞指他被人毒殺,以免彼得一世遭後世指罵殺害親兒。

表面看來,這是一宗家庭悲劇,無甚希奇。可是,把它置於俄國現代化改革的大脈絡審視,價值就不一樣了。

中國中古時期,北魏曾統一北方。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為了加強管治、消弭漢人的抗拒,孝文帝毅然從平城遷都洛陽,隨即進行漢化。當時太子拓跋恂不滿父親遷都,嫌河南酷暑,穿回胡服。未幾逃返平城,獲反對漢化和南遷的鮮卑貴族支持。孝文帝出兵平亂,廢拓跋恂為庶人,囚禁於河陽,不久派人將他賜死。

彼得一世把首都由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不是孝文帝遷都的摹本嗎?遷都,除了軍事戰略需要,還有一層象徵意義:希望俄國成為西歐列強之一。他的全方位改革,就是要令俄國脫胎換骨,以博取歐洲各國承認其地位。

奈何俄國有深厚的傳統文化 (斯拉夫文化),貴族們受傳統文化薰陶尤其深刻。當改革徹底打破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甚至衝擊著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心生不滿是難免的。而當不滿者累積兼視某一人為精神領袖時,反對力量便告形成。很不幸,那位被不滿者視為領袖的人是亞歷西。

彼得一世未嘗沒有注意到反對力量,遷都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擺脫傳統勢力對改革的羈絆,此與孝文帝要擺脫鮮卑舊勢力對漢化的羈絆一樣。

可惜反對力量已經壯大,更以王位繼承人亞歷西為護符。彼得一世嚴肅要求亞歷西表態,亞歷西模稜兩可,始終不願出家當僧人,放棄政治影響力。反對力量易摧毀初生的改革苗芽。一旦亞歷西繼位而他不支持改革,改革甚至很大機會夭折。彼得一世不想功虧一簣,特別是從葉夫羅西尼婭口中證實亞歷西有意停止現代化改革,他基本上判定亞歷西不可再留在世上。在彼得一世看來,俄國要貫徹現代化,亞歷西必須死。

重返父親的控制範圍,沒有起兵造反,此亞歷西有別於招跋恂。不過,二人同是因為改革 (代表反對改革的一方) 而死,這是非常清楚的。

彼得一世和孝文帝都不是好父親,卻是意志堅定的改革家。為了改革,不惜犧牲自己的親兒和名聲,稍欠決心者不能有此作為。清末康有為撰《彼得變政記》,稱許彼得一世的改革事功,是很恰當的 (彼得一世和孝文帝手握大權,改革尚且吃力,汲汲於防止反對力量復辟。光緒手中無權,反對力量有慈禧太后撐腰,其焉能成功?)。

然而,改革不是一人的事。改革要持續,必須制度化、常規化。彼得一世憑個人專斷成就俄國現代化,羅曼諾夫王朝後期幾位帝王則極力拉倒車,把俄國變回保守、閉固、封建、傳統的國家。彼得一世的惡夢,終究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