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 年耶拿會戰慘敗後,普魯士痛定思痛,首相施泰因 (Baron vom Stein) 積極進行改革,包括:(1)
廢止農奴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 鼓勵公民參與政治,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
改革引起拿破崙警覺,尤其是當中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施泰因卒之被免職,逃亡波希米亞 (此見腓特烈.威廉三世當時完全受拿破崙脅迫)。
不過,普魯士的改革步伐並未停下來。
接任首相的哈登堡 (Karl August von Hardenberg),1810 年宣佈確保工商業自由、取消行會特權等。
沙恩霍斯特將軍 (Gerhard von Scharnhorst,布呂歇爾的參謀長)
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於柏林創建軍事學院,組建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實行徵兵制,更新武器裝備,加強部隊訓練。
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德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更革新了義務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機會入學就讀,且奠立了現代大學的規模,柏林洪堡大學、波昂大學等次第建立。
經過一連串改革,普魯士工業突飛猛進,軍事力量提升,科學技術人才基礎雄厚。儘管腓特烈.威廉三世在政治上仍然保守
(制止立憲運動,出兵鎮壓西班牙、義大利、波蘭等地的革命),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四世卻不能再走父親的舊路。
1840
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繼位。他同情自由主義,放寬了報章審查,召開了國會。然而,腓特烈.威廉四世始終不願給予國會憲法上的權力,致使國會最後被迫解散。
1848 年,法國二月革命 (1815 年維也納會議復辟波旁王朝。1830 年 7 月 27 日,七月革命爆發,路易.腓力Louis Philippe
I獲得王位,建立七月王朝。1848 年 2 月,法國人民不滿七月王朝施政,發動革命推翻路易.腓力。路易.腓力流亡英國)
所引發的革命浪潮直捲歐洲,普魯士亦遭波及。大批大學生、知識分子、商人聚集柏林,要求享有出版及集會自由、德意志民族統一。礙於形勢,腓特烈.威廉四世答應人民部份要求,承諾制定憲法與成立議會,同時對外宣稱希望建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在這個帝國中將會有一個民選的議會,國民擁有言論和出版自由。
神聖羅馬帝國廢除後,拿破崙一度把德意志邦國組成萊茵邦聯。拿破崙戰敗,邦聯隨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奧地利為主導的德意志邦聯 (German
Confederation)。腓特烈.威廉四世支持自由民主、決心建立統一的德國,激發其他德意志邦國響應。5 月,5,000
名德意志領袖齊集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打算用民主的方式統一德國。
議會代表政見分歧,難以達成共識,加上共產分子起義、奧地利反對,議會工作舉步維艱。很不容易草擬好憲法,且決定將奧地利勢力排除於未來統一的德國之外,腓特烈.威廉四世竟拒絕「小德意志」建議及德意志皇帝的名號
(不願「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法蘭克福議會失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