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出自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省南海縣人。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署《馬關條約》,康有為聯合當時在京應試的舉人上萬言書。他未幾又和弟子梁啓超創辦《中外紀聞》(原名《萬國公報》,主張維新的政治報刊),且組織強學會。

光緒帝銳意維新,康有為的《應詔統籌全局折》、《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影響很大。奈何戊戌變法推行過急,加上手握實權者乃慈禧太后,她要考慮到自身的權力,以及滿洲親貴的利益,歷經一百零三日,變法失敗,光緒帝遭軟禁,康有為和梁啟超出逃。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其實吸收了「社會進化論」的觀點。「社會進化論」又名「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將達爾文進化論中自然選擇 (Natural Selection) 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理論,最早提出此一思想的是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人類社會應主動去適應環境,否則將難以存續和發展。「能變」即主動改變以適應,「不變」即閉塞守舊。

「全」通「存」,既指「整全」,也指「生存」。

「全變則強,小變仍亡」是強調富國強兵的變法必須徹底進行,不能流於片面。1868 年日本的明治維新,以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實行君主立憲及議會政治,推動教育改革,脫亞入歐,這是全方位的變法。清廷洋務運動僅「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失於膚淺。

「全變」是連根拔起的變、全方位的變,根據日本成功經驗,連根拔起的變、全方位的變定能令國家強大。「小變」指小修小補、片面的變,根據清廷戰敗經驗,小修小補、片面的變無助國家圖存。

隨著「社會進化論」破產、「全盤西化」被人詬病,康有為的講法已不太具有說服力。「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現在成為清末知識分子求變求改革心切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