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509 年,羅馬告別王政時代,實行寡頭共和制。
公元前 264 年 - 146 年,羅馬為爭奪地中海沿岸的霸權,跟迦太基發生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第一次 - 雙方初時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羅馬打敗。
第二次 - 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 6
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先戰敗,後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被迫回軍馳援,迦太基最終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所有戰艦,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 - 羅馬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行省。
「布匿戰爭」以迦太基滅亡、羅馬全勝作結,羅馬從此確立於地中海西部的霸權。
不過,龐大人力物力的消耗 (三次「布匿戰爭」動員人數超過一百萬,羅馬和迦太基俱損失數十萬壯丁),致使軍團衰弱。羅馬開始找僱傭兵參與作戰。
公元前 215 年 - 148 年,羅馬共和國又發動過四次「馬其頓戰爭」。
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跟隨亞歷山大東征的大將安提柯,於帝國東部建立政權,是為「安提柯王朝」。
「安提柯王朝」傳至腓力五世,已取代「安提帕特王朝」,控制馬其頓及希臘本土,有意向西擴張。適逢羅馬與迦太基交戰,腓力五世遂與迦太基結盟,對付羅馬。豈知首戰議和,再戰大敗,馬其頓失去在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和色雷斯所有領土,羅馬大幅干涉東地中海事務。
腓力五世逝世,兒子珀爾修斯繼位。公元前 168
年,珀爾修斯在「彼得那戰役」遭羅馬軍擊潰,王位被廢,馬其頓分成四個羅馬附屬的共和國,「安提柯王朝」(即亞歷山大以來建立的馬其頓帝國) 正式結束。
公元前 150 年,珀爾修斯的親生子安德里斯庫斯企圖復辟失敗,羅馬併吞馬其頓,馬其頓成為羅馬一個行省。
羅馬共和國長期征戰,令農民無法維持耕作,不少農地被荒廢。貴族及有錢人兼併土地,用奴隸替自己耕作,成立莊園。小農戶無力與莊園競爭,被迫賣地維持生活,境內無業遊民人數大增。「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卒之爆發,格拉古兄弟於是提出土地改革方案
(限制佔有土地數目),馬略還推行軍事改革,以募兵制把大批無地 / 少地公民吸納入軍隊。
格拉古兄弟改革衝擊貴族、有錢人既得利益,落得失敗收場。馬略改革卻使羅馬兵源擴大,軍隊戰鬥力上升,為日後軍閥出現和軍事獨裁奠定基礎。
公元前 60 年,三名軍事領袖克拉蘇、凱撒 (Julius Caesar)、龐培秘密結盟,控制羅馬政局。
公元前 48 年,凱撒打敗另外兩人,被推舉為「終身執政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四年後遇刺身亡。
凱撒的甥孫和養子屋大維,與安東尼、雷必達結盟,為凱撒報仇。他不久打敗二人,被確認為「終身執政官」,再獲得「大元帥」/「皇帝」,以及「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
稱號。羅馬由共和國步入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