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興盛催生「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在談「教父哲學」前,先講講其先導思想 - 新柏拉圖主義
(Neo-Platonism)。新柏拉圖主義的代表人物為普羅丁 (Plotinus)。
普羅丁在埃及出生,青年時於亞歷山大港求學,公元 243 年才轉到羅馬定居。
他的思想最重要是「太一」(遙承巴門尼德的「一」和「存有」)。「太一」自身完滿具足,由於其完滿程度超過一定限度,水杯盛載之水過多,水必會溢出,「太一」於是流溢出精神、靈魂、物質
(即整個宇宙,羅素說:「普羅提諾的形而上學是從一種神聖的三位一體,即太一、精神與靈魂,而開始的。但這三者並不是平等的,像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中的三者那樣;太一是至高無上的,其次是精神,最後是靈魂」)。世界成為從最高的「太一」到最低的萬物的井然有序的等級系列。
他又認為,「太一」是至高的善,是超越的、無限的,感官和理智無法對之認識,其只能夠被靜思。
精神世界不佔時空間,完美永恆而和諧,是可以用理智理解的世界,相當於柏拉圖講的理型世界,所有真的、美的都包含在其中。
靈魂是精神世界求實現其自身,所產生的某種東西。它兼具兩方面:趨向觀念,趨向感官世界 (因而懷有慾望)。
物質是靈魂創造出來的,其本身無形式、性質、權能,它是絕對的貧乏,是邪惡的基質,離「太一」最遠。
靈魂要擺脫惡,必須與「太一」結合。普羅丁有時稱「太一」為「上帝」。透過禁慾
(擺脫身外之物、名利、地位和財富等束縛),靈魂能體驗「上帝」的神聖之光,受其照耀,獲得寧靜,不陷溺於物質,後世稱此為「光照理論」。
有人說:「普羅丁生得再晚一點,只需改動幾個字句,就是一個基督徒了」、「(新)
柏拉圖主義是基督教神學有機結構的一個主要部分,沒有別的哲學能夠與基督教神學合作而不發生摩擦」,由此可見普羅丁確是「教父哲學」的先驅。
雖然,從哲學的層面看,普羅丁並沒有比柏拉圖高明。
柏氏嚴格區分理型世界和經驗世界為形上形下異質的兩層,兩者如何貫通未曾清晰交代,為其理論一大致命傷。
普羅丁的「流溢說」看似講出理型世界和經驗世界相互貫通。可是,以水滿瀉溢出為比喻,然則經驗世界與理型世界與「太一」為同質乎?假如是這樣,形上形下的異質從何說起?抑或是把形上形下看成同質的分別?還有,「溢出」具體如何可能?水滿瀉溢出不過是一
metaphor。
「教父哲學」由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us) 開其端,他深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相信世界的自然秩序往往是上帝旨意的顯現。
「教父哲學」是「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的初始階段,「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比較受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啟發。
[主要參考資料]
1. 羅素,《西方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