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文化之定義

什麼是文化?

有人把文化等同哲學思想,研究文化即研究哲學思想。

從某種意義上看,文化的確可視為哲學思想之表現形式。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往往深深影響著文化的風格。每當哲學思想有所轉變,文化之轉變必伴隨而來。

然而,以為懂得各家哲學思想便是懂得文化,這未免把文化看得太簡單。文化還包括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典章律法等,非精通哲學思想者所能把握,須另下一番工夫。

將哲學思想了解透澈,極其量是把握到文化的精神、英華,卻不是文化本身。故此,講文化不能單講哲學思想,治文化史亦有別於治哲學史。

有人可能認為,文化就是歷史,講明白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典章律法、宗教哲學藝術等沿革變遷,即講明文化。

這個看法不算錯,但問題是:如果要研究中西文化,中國那麼多省份,西方那麼多國家,逐個逐個研究,真不知要研究到何年何月!「扼要的手段」是必要的,只是不能把文化簡單化約成純粹思想。

至此,介紹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 - 撰寫《歷史研究》的湯恩比。他曾提出一「挑戰與回應」理論,大意是:任何民族及其文化均有面對挑戰、陷入危機的時候,回應挑戰的方式直接決定危機的處理,因而產生不同的後果。民族能否綿延,文化能否有所進步,視乎能否有效回應挑戰。

按照湯氏的理解,文化似乎可被界定為「對挑戰的一次乃至連續多次的回應」。

胡適解釋先秦諸子起源時說:「故諸子之學皆春秋、戰國之時勢世變所產生。其一家之興,無非應時而起。及時變事異,則向之應世之學,翻成無用之文,於是後起之哲人乃張新幟而起。新者已興而舊者未踣,其是非攻難之力往往亦能使舊者更新。」(<諸子不出於王官論>) 這也是「挑戰與回應」理論的一種應用。

可是,何解面對同一問題,不同民族提出的回應會截然不同?此則涉及民族性及地緣等因素。

研究文化,除了審視挑戰,還要看回應,以及民族性、地緣等因素如何影響回應。

最後,談談文化的詞源。

《周易‧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文指紋理、花紋,有裝飾、修養的意思。

「化」是生成、造化之意。《周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簡稱文化。

梁啟超對文化有以下定義:「文化者,人類心所能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文化乃人類所獨創,其他物種所無,而且是共業,是一代一代人同心合力開創出來。據此,文化絕對是人性的光輝。

綜觀全世界,文化之表現主要有兩種型態:一為知解 (知指認知、解指理解) 的,一為實踐的。此兩型態令東、西方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