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華嚴宗 (中)

既云法界緣起,必有緣起之法。法者,因地 (修行未完滿期間) 中隨緣起現隨緣修行以至成佛,這一長串過程中所顯之種種差別事。這所經過之種種差別事,到成佛後,皆倒映而重現於海印三昧中,因此便成為佛法身之法界緣起而重重無盡圓融自在。

海印三昧,方立天解釋:

「『三昧』,即定 (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海印三昧也稱『海印定』,被稱為佛在說《華嚴經》時所入的三昧。華嚴宗人說,當佛入海印三昧時,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同時在一心中印現,猶如深淵大海湛然映現一切景象一般,一切法都相即相入,相攝相容,圓融無礙。如此在海印定時客體化出現象世界、宇宙整體,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

因地所經過的差別事,法藏 (賢首) 列十門以攝之:(I) 教義 (II) 理事 (III) 解行 (IV) 因果 (V) 人法 (VI) 分齊境位 (VII) 師弟法智 (VIII) 主伴依正 (IX) 隨其根欲示現 (X) 逆順體用自在等 (牟宗三有較詳細的解說,可參考)。

此等事在隨緣起修之過程中各有差別,因而各有停住,不免滯礙。可是,在佛海印三昧中顯現時,則無礙無盡,此即成佛法身之法界緣起。

佛法身本是寂然無相,但在海印三昧中隨機感應現時,或普眼所觀時,則那些事即透映過來而為無礙無盡地顯現。此緣起中的種種形相非當初在緣修中各該形相之形相,乃是佛之示現或觀現之形相。一微塵中現無量世界,此是佛海印三昧中映現之微塵或佛普眼所觀之微塵,非微塵之微塵也。

清初有位文人尤侗,為《西遊真詮》寫序時說:「後人有《西游記》者,殆《華嚴》之外篇也」、「記《西游》者,傳《華嚴》之心法也。」我們不妨用《西游記》解釋一下法界緣起。

《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等四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經書。當唐僧、悟空成佛時,甚麼白骨精、火焰山、女兒國......固然不復存在,但其入海印三昧,白骨精、火焰山、女兒國......即同時在一心中印現 (悟空還包括大鬧天宮、被困五指山等)。不過,白骨精已非原來的白骨精,火焰山、女兒國亦然,它們彼此相即相入,相攝相容,圓融無礙,重重無盡。此種佛的境界,法以這一方式起現,就是法界緣起。

孫悟空跟如來佛打賭,翻一個筋斗,就能飛到天界的盡頭,豈知在擎天柱上寫了「齊天大聖,到此一遊」,並撒下一泡尿,依然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何解五條擎天柱即是如來佛的手指?因如來佛是在隨孫悟空根欲所樂見而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地示現天界的盡頭,實際卻無真正的天界盡頭,只有無量無邊之佛之清淨功德。

種種差別事當初只是隨緣起現,故隨緣還滅成佛後,復透映過來而於佛海印三昧中映現而為法界緣起。諸法相即相入,相攝相容,即成十玄緣起。

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舉「十玄門」如下:

(a)「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此依海印三昧。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b)「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準上思之。餘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然此一多雖復互相含受,自在無礙,仍體不同也……此有體同體異,準上思之可解。」

(c)「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

(d)「四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此但從喻異前耳。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隱顯互現,重重無盡……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餘變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並是法性家實德,法爾如是也,非謂分別情識境界。此可去情思之。」

(e)「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上諸義於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別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於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問:是義與上因陀羅何別耶?答:重重隱映互現,因陀羅攝。齊頭炳然顯著,微細攝。此等諸義並別不同,宜細思之。」

(f)「六者,秘密隱顯俱成門。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如是自在,此隱彼顯,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

(g)「七者,諸藏純雜具德門 (《華嚴探玄記》把此門改稱『廣狹自在無礙門』)。此上諸義或純或雜。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為『純』。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別法,故名為『雜』。又如菩薩入一三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餘行,故名『純』。又入一三昧,即施戒度生等無量無邊諸餘雜行俱時成就也。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無不具足者矣。宜準思之。」

(h)「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上諸雜義遍十世中,同時別異具足顯現。以時與法不相離故。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各有過去未來及現在,即為九世也。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總句,總別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別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如是自在,時劫無礙,相即相入,渾融成矣。」

(i)「九者,唯心迴轉善成門 (《華嚴探玄記》把此門改稱『主伴圓明具德門』)。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是自在,具足無窮種種德耳。此上諸義門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無餘物,名『唯心轉』等。宜思釋之。」

(j)「十者,託事顯法生解門。此上諸義,隨託之事以別顯別法,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問:三乘中亦有此義,與此何別?答:三乘託異事相表顯異理。今此一乘所託之事相即是彼所顯之道理,更無異也。具足一切理事、教義及上諸法門,無不攝盡者也。宜可如理思之。」

簡單講,「一多相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全是闡述佛法身之法界緣起,即佛入海印三昧時,一切法之圓融無礙。

之所以叫「十」玄門,因「說十者,欲顯無盡故」。

而「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此上諸義門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無餘物,名『唯心轉』等」,反映十玄緣起 (即法界緣起) 乃根據如來藏系統再進一步。

法藏最後說:

「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等,皆悉同時融會,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諦觀察餘時,但在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然此十門,隨一門中即攝餘門無不皆盡。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可準。」

十玄門同時融會,可見各門並非獨立分離。

「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中的「六相」,指一切法的六種相狀: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主要參考資料]

1.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

2.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