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王則造反 (上)

仁宗慶曆七年 (公元 1047 年) 十一月,王則在貝州據城造反。

王則,涿州農民,因遭遇荒年,被迫流徙至貝州 (今河北清河西北),賣身替人放羊。之後加入宣毅軍,升為小校。

貝、冀二州迷信風氣熾烈 (「貝、冀俗妖幻」),百姓多信奉彌勒佛,王則乘機用《五龍經》、《滴淚經》,以及圖讖諸書作宣傳,組織徒眾,揚言「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號召信徒反抗宋朝統治。

州吏張巒、卜吉皆認同王則,替其主謀反事,約定明年 (即慶曆八年,公元 1048 年) 正月初一斷澶州浮橋,率眾於河北作亂。豈知信徒潘方淨向北京留守賈昌朝告密,王則遂倉促在「冬至日反」。

貝州知州張得一與僚屬祭拜天慶觀,王則突然率領徒眾劫掠府庫。得一聞變,馬上逃入驍捷營自保。王則等人奪得兵器、財物,向驍捷營撲去,「焚門,執 (生擒) 得一,囚之」。兵馬都監田斌率領部隊與王則等巷戰,不敵。

王則攻入城中,令士兵關上城門。提點刑獄田京、任黃裳丟棄家眷,持府印縋 (用繩子拴住人、物往下送) 城出走,退保南關。通判董元亨因拒絕交出軍資庫鎖鑰,慘被殺害。

王則又釋放獄中囚犯,有囚犯對司理參軍王獎深懷怨恨,王獎於是被殺。節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齊開、主簿王湙亦先後遇害。

王則僭號東平郡王,以張巒為宰相,卜吉為樞密使,建國曰安陽,改年曰得聖。其居所名為「中京」,「居室廄庫,皆立名號」。

城內以一樓為一州,書州名,補其徒為知州,每面置一總管。且以十二月為正月。百姓 12 歲以上、70 歲以下,皆刺面曰「義軍破趙得勝」。旗幟號令一律以「佛」為稱。

有見於縋城逃離者日眾,王則「令守者五伍為保,一人縋,餘悉斬」(此乃變相之連坐法)。

「王則造反」的消息傳至京師,仁宗以權知開封府明鎬為河北體量安撫使,督統諸軍,進圍貝州。

明鎬至貝州,當地人汪文慶、郭斌、趙宗本、汪順等,以箭繫書信,再把書信自城上射入鎬軍營帳中,約為內應。汪、郭等願意於晚間把繩索垂下,接應官軍入城。結果,數百官軍佔據城牆,焚樓櫓 (古代供守兵瞭望敵軍動靜的無頂蓋高臺)。

王則率眾反擊,官軍寡不敵眾 (官軍數目不足的原因:率先登城的官軍,急於爭功,竟砍斷繩索不讓後來者入城),明鎬與汪文慶等復縋而下。

「貝州城峻不可攻」,明鎬令士兵於城南暗挖地道。

另外,王則打算截劫遼國使者,為明鎬所知悉,特別派殿侍安素在貝州西門設伏,「賊果以三百人夜出,伏發 (中伏),皆就獲 (全被官軍俘虜)」。

參知政事文彥博獲任命為河北宣撫使 (明鎬充當副手),他「夜選壯士二百」,由地道人城,對貝州發動猛攻。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