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把成佛的關鍵置於後天的「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這裡產生兩個問題:
(1)
第一個佛從何而來?唐君毅說:「無漏種不能自現,必待聞以前之佛之言教為外緣方能自現之說。即使後待前,前更待前,而無佛能成。」勞思光亦言:「此解答實同於無解答......亦不能說明何以會有人『先悟』。」
(2) 後天的「正聞熏習」不保證人必然能成佛,修行者或終身修行而無果可得,此不免對有志於修道成佛者之心靈投下一陰影。
《起信論》系統的優點是:
(a) 承認一切眾生俱有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即先天地擁有成佛的根據;
(b) 主張修行者可藉對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之覺悟及真如熏習無明以成佛,毋須聽過佛之言教。
(a) 解決了 (2),令修行者有自信心及毅力。(b) 則解決了 (1),避免唯識宗「無窮追溯」之缺陷。
華嚴宗之法藏判法相唯識宗為「大乘始教」,《起信論》為「大乘終教」,很有道理。
有人可能會問:「清淨心為無明所動而間接生出阿賴耶識和生滅法,此『無明』何所指?從哪裡來?」
對這問題,我們可引用牟宗三一段說話以作回應:
「因為我們的真心雖然本來清淨,但只要一昏沉,只要一念忽然不覺,隨即墮入無明。而無明是無根的,亦沒有一實體,它只是於我們忽然一念不覺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昏沉相......這乃是因為我們有感性
(sensibility);由於我們有感性,所以常為物欲所牽引,因而有無明,有昏沉,這即表示人是有限的存在」
「無明」是「一念不覺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昏沉相」,源自人的「感性」。
順著《起信論》的理路再進一步,有華嚴宗。
華嚴宗以杜順為始祖,智儼為二祖,法藏為三祖,澄觀為四祖,圭峰宗密為五祖,尊《華嚴經》為最高經典。其中,法藏大力弘揚華嚴義理,曾受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
《起信論》講「如來藏緣起」,乃從佛因上立論。華嚴宗講「法界緣起」,乃從佛果上立論。
方立天說:
「法界緣起論是對獲得解脫的佛的境界的描繪,是對悟的世界、淨的世界的描述,而不是著眼於對客觀世界現象的分析。但是佛的境界與客觀世界又不是絕對對立的,佛的境界既是客觀世界的昇華、超越,又是對客觀世界的涵蓋、容攝,對佛的境界的描述中包含了對客觀世界的分析。在法藏看來,宇宙的真實相包括了佛的境界和現實世界,法界緣起論集中反映了華嚴宗人對宇宙現象的整體看法。」
「佛的境界」相當於《起信論》的「清淨法」,「客觀世界的現象」相當於《起信論》的「染污法」、「生滅法」。淨法、染法非二法而為同一之法之兩面,故「佛的境界既是客觀世界的昇華、超越,又是對客觀世界的涵蓋、容攝」。
[主要參考資料]
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下)》。
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
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4. 方立天,《法藏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