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駐港英軍的兵力 (上) - 步兵部隊

「香港保衛戰」前夕,駐港英軍陸上部隊由英國、英屬印度、加拿大、香港部隊組成,共六營正規步兵 (官 184,兵 5,103)、四團正規炮兵 (官 99,兵 2,712)、香港防衛軍 (官 82,兵 1,296)、香港華人軍團一連 (官兵 51),以及三連工兵 (官兵 674),另有皇家後勤兵團 (Royal Army Service Corps)、皇家軍械兵團、皇家陸軍通訊隊 (Royal Corps of Signals) 等共 1,190 人。

駐港英軍士兵的國籍包括英、印、加、中、葡、澳、紐、法等,部隊被編為大陸旅、港島旅、東旅、西旅等作戰單位,最高指揮機構為中國司令部 (China Command)。

駐港陸軍司令是剛於 1941 年 8 月接替賈乃錫的莫德庇少將,他同時是駐港英軍司令 (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Hong Kong),實際指揮海陸空三軍。莫德庇的後勤司令 (Assistant Adjutant and Quartermaster General) 為比法士准將 (Brigadier Andrew Peffers),參謀長 (General Staff Officer I) 則是 1940 年中履新的紐臨上校 (Colonel Lancery Newnham),紐氏自 1937 年已在港充任米杜息士團第 1 營營長,在港資歷最深。

莫德庇手下有兩個旅長,分別是華里士准將 (Brigadier Cedric Wallis) 和羅遜准將 (Brigadier John K. Lawson,駐港加軍司令)。華里士 10 月獲提拔為大陸旅旅長 (之前為拉吉普營營長),卻無實際指揮大型部隊的經驗。羅遜 11 月隨加拿大援軍抵港,是少數在奎達參謀學院畢業的加國軍官,經驗豐富。可惜他來港僅兩週,並未徹底了解作戰地域。參謀長紐臨於是被迫承擔起指揮守軍的重任。

六營正規步兵的資料如下:

(a) 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 2 營 (2nd Battalion, The Royal Scots)

官 33,兵 734,營長為懷特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S. E. H. E. White)。

1938 年開始駐防香港,原計劃於 1941 年離開,但未及調走,戰爭即已爆發。

訓練尚算充足,不過缺乏營級以上的戰術訓練,亦頗受性病、瘧疾等困擾。

(b) 米杜息士團第 1 營 (1st Battalion, The Middlesex Regiment)

官 36,兵 728,營長為史釗活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H. W. Stewart)。

1937 年來港,屬機關槍營 (Machine gun battalion),有多達 48 挺機槍,訓練比蘇格蘭營好,故戰鬥表現較佳。

(c) 第 7 拉吉普團第 5 營 (5th Battalion, 7th Rajput Regiment)

官 17,兵 875,營長為羅連遜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J. Cadogan-Rawlinson)。

1937 年來港,訓練、士氣俱佳,且熟悉地形,惟印軍營隊缺乏迫擊炮等重武器。

(d) 第 14 旁遮普團第 2 營 (2nd Battalion, 14th Punjab Regiment)

官 15,兵 932,營長為傑德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G. R. Kidd)。

1940 年抵港,雖然日軍在戰前嘗試透過印度民族主義者煽動營內士兵叛變,但未能收效。

(e) 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 (The Royal Rifles of Canada)

官 41,兵 963,營長為荷姆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W. J. Home)。

(f) 溫尼柏榴彈兵營 (1st Battalion, The Winnipeg Grenadiers)

官 42,兵 869,營長為薛基富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J. L. R. Sutcliff)。

兩營同屬加拿大援兵。

來福槍營 1940 年秋成軍,同年 11 月前往紐芬蘭擔任駐軍防務至翌年 9 月。溫尼柏營 1939 年 10 月成軍,本為機關槍營,1941 年 5 月改編為步兵營,6 月被調往牙買加,10 月回到加拿大。

兩營長期在外擔任駐軍防務,不但未能和其他部隊協同訓練,連武器使用等基本訓練亦難以進行。來福槍營長期被分成兩部份,駐守不同地點,未能整體操練。溫尼柏營則苦無機會實行對空和迫擊炮訓練。

兩營雖在體能和團隊精神上表現不俗,但抵港前數月因調動頻繁,致使士兵體能轉差。1941 年 9 月,當加軍總參謀部要求羅遜准將擬出全國各營的整訓狀況以揀選部隊前往香港時,兩營獲評為「因先前任務或缺乏訓練而不適合調動」。後因派斯少校 (Maj. J. H. Price,來福槍營營附,父親為加國顯要) 致函副國防部長要求所部被派往「可獲得進階訓練」的區域,加軍總參謀部才選擇了來福槍營。來福槍營來自加拿大東岸,部份士兵屬法語族裔。為顯示加國上下團結,總參謀部遂安排來自加拿大西岸、由英籍人口組成的溫尼柏營一同前往。

加軍訓練不盡人意,還缺乏車輛,令作戰時行動遲緩,難以進行機動防禦,體力消耗快,難作持久抵抗。他們唯一的優點是武器裝備頗為充足。

至於香港防衛軍、香港華人軍團的資料,見:

(g) 香港防衛軍 (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成立於 1854 年,官 29,兵 697,團長為羅斯上校 (Colonel Henry Rose)。

成員為居港英人、混血兒、葡人,以及三十年代末加入的華人。第 1、4、7 連為步槍連 (第 4 連為華人組成),第 2、3、5 連為機槍連 (第 3 連為歐亞混血兒組成)、第 6 連為高射機槍連 (葡人組成)

(h) 香港華人軍團 (Hong Kong Chinese Regiment)

官 2,兵 49,營長為邁亞少校 (Major H. W. Mayer)

成立於 1941 年,人數最少,原準備擴充為約有 800 人的機關槍營,戰爭爆發使計劃流產。

結合曉士兵團 72 名官兵、防衛軍總部 54 名官兵,這是駐港英聯邦軍步兵部隊的大概兵力。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