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枕戈待旦

在對外侵略擴張、稱霸亞洲的問題上,日本內部向來有「北進」和「南進」之分。「北進」以陸軍為主,主張向北進攻蘇聯,奪取蒙古等地。「南進」以海軍為主,主張佔領中國後,向南轉攻東南亞,奪取該地資源,對英、美作戰。

侵華初期,日本陸軍勢如破竹,「北進」佔盡優勢。然而,中國軍民退至丘陵地帶,日軍如陷泥沼。加上德、蘇 1939 年 8 月 23 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同年 5 月至 8 月諾門罕戰役 (又稱哈拉欣河 / 哈拉哈河戰役」) 日本關東軍為蘇聯所擊敗,「北進」不得不擱置,「南進」抬頭。1940 年 7 月 2 日,日本在御前會議定出兩大國策,其中一項即為:配合適當時機「南進」太平洋 (另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為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

1941 年 4 月 13 日,日、蘇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日本等於放棄北侵蘇聯。8 月,美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嚴重不利日本長期作戰,日本被迫提早毅然「南進」,制訂「南方作戰」行動 (Southern Operations),對香港發動進攻屬這項作戰行動的「C 作戰」。

日本跟美國談判,旨在爭取時間完成戰爭準備,奈何英國對箇中內情全然不知,邱吉爾還估計日本不會在 1942 年春之前開戰。

英國錯誤判斷日本謀劃,致使參謀長委員會曾重新關注香港防務,要求加拿大政府再派一營至香港,將 C 部隊 (C Force) 擴編成一旅。

可是,泰國首相洩密,英國終於夢醒,明白到戰爭近在咫尺,參謀長委員會遂擱下派兵香港一事,改為討論如何拉攏美國參戰。

莫德庇少將得知日本快將開戰,下令香港防衛軍集結,積極準備。1941 年 12 月 6 日下午,香港警察接報三師日軍 (第 38 師) 進駐深圳布吉。英國遠東三軍總司令樸芳雖仍對記者宣稱戰爭不會發生,但他已通知啟德機場進入一級戒備狀態 (No.1 Degree of readiness)。

6 日晚,所有高射炮位準備就緒。7 日清晨,守軍已離營就位。由此可見香港的戰爭準備比其他英國遠東殖民地完善。日軍戰機在 8 日上午飛臨香港,守軍其實守候已久。

一些口述歷史提到,有市民誤以為日軍轟炸啟德只是英軍演習,此可能與香港憲報 12 月 1 日刊登英軍將於 12 月 8 至 11 日進行包括重炮射擊等演習有關。

莫德庇少將 1941 年 7 月 (一說 9 月) 接任駐港英軍司令,當時他手上有四營正規步兵,包括:皇家蘇格蘭步兵團第 2 營、米杜息士團第 1 營、第 7 拉吉普團第 5 營、第 14 旁遮普團第 2 營。另外,他有一營香港防衛軍、一連香港華人軍團、曉士軍團民兵、四團炮兵、三連工兵、若干後勤部隊。

莫德庇的防守方案與 1938 年參謀長委員會的決議一致,集中守護香港島。他起初以三營步兵留駐港島,一營旁遮普步兵到新界、九龍拖延日軍。後來加拿大同意派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溫尼柏榴彈兵營增援香港,莫德庇於是決定增加新界、九龍的兵力,並重新駐守醉酒灣防線,以爭取更多時間破壞道路通訊,拖延日軍推進。

莫德庇把六營步兵分成「大陸旅」(Mainland Brigade,意指新界和九龍) 及「港島旅」(Island Brigade),「大陸旅」拖延日本陸軍南侵,由華里士准將 (Cedric Wallis) 指揮。「港島旅」防衛港島南岸,阻止日本海軍登陸,由加拿大援軍司令羅遜准將 (John K. Lawson) 指揮。當日軍突破醉酒灣防線,「大陸旅」須撤返港島北岸防守,組成第二道防線。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 邱逸、葉德平、劉嘉雯,《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