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 4 月,郝德傑獲任命為錫蘭 (斯里蘭卡) 總督兼三軍總司令。離別在即,有民眾上書要求郝留任,可惜未能成事
(由此可見他為官名聲甚佳)。
郝德傑對香港始終感到陌生,他後來回憶:「在香港的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在想念著馬來亞的一切,總想找個機會回去看一看,調查一下我曾經安排的事情進行得怎麼樣了。好像我仍然是馬來亞的行政專員,只是臨時外出而已。我相信女王只是讓我暫時代行這裡的總督職權,我不日將回到馬來亞去。在港期間,我甚至同我在馬來亞的朋友保持著在外人看來很不尋常的聯繫。」
畢竟長期於馬來亞工作,對馬來亞有極深感情在所難免。
做過在位時間最短 (1 年 4 個月) 的港督,郝德傑到錫蘭收拾司徒拔的爛攤子。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新加坡、馬來亞相繼落入日軍之手,英廷改用萊頓爵士 (Admiral Sir Geoffrey Layton)
為錫蘭三軍總司令,使郝非常不滿,一度打算請辭。幸好他知道以大局為重,戰時與萊頓緊密合作,錫蘭安全才得到有效保障。
郝德傑晚年雖受疾病困擾、妻子逝世雙重折磨,但他仍致力推動英國殖民地獨立及組建英聯邦。1951 年 7 月 14 日,郝因腎衰竭病逝,終年 66 歲。港府
7 月 16 日下半旗致哀。
接郝德傑棒出任港督的羅富國 (Sir Geoffrey Northcote),1904 年 5 月加入殖民地部,旋即被派往非洲任職。1921
年,羅擔任肯雅助理輔政司。1927 年 2 月,擢升為北羅德西亞 (贊比亞) 布政司,同時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1930 年,轉往西非黃金海岸 (加納)
任輔政司,先後兩度署理總督一職。1935 年 3 月,改派到南美洲出任英屬圭亞那總督兼三軍總司令,兩年後調至香港。
羅富國 1937 年 10 月抵港履新,正值日本全面侵華,大量難民為逃避戰火南來,使香港人口急增。據統計,1937 - 1941 年間,人口從原本約
100 萬跳升至約 160 萬人,對住屋構成沉重壓力。
另外,香港作為轉口港,繼續容許轉運武器到中國大陸,令日本相當不滿。日軍轟炸九廣鐵路華段,即旨在截斷港、中兩地往還。羅富國初時對國府示好 (1938 年 7
月乘九廣鐵路到廣州回訪國府廣東省主席吳鐵城),隨著 1938 年 10 月廣州淪陷,羅改變態度,宣佈香港維持中立,並限制對中國大陸的武器轉運,壓抑在港的反日活動
(此亦是現實政治使然)。
戰雲密佈,香港師資學院的成立彌足珍貴。
1939 年,港府決定開設一所全日制師範學院,定校址於西營盤般咸道,暫設校於附近的醫院道。第一任院長為柳惠露 (前譯羅威爾) (T. R.
Rowell)。1941 年,香港師資學院般咸道校舍啟用,改名為羅富國師範專科學院。保衛戰爆發,學院停辦,至 1946 年 3 月恢復。
由於羅富國倡議設立香港師資學院,學院遂以他命名,且以其家族徽章作校徽 (羅富國於緊張的備戰氣氛下,不忘香港教育發展,這份心思,十分難得)。
二戰結束後,羅富國師範專科學院跟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並列,它們 1994 年併入香港教育學院。
又羅富國任內,香港大學理學院也獲得擴充,1941 年建成的羅富國科學大樓,直到 1990 年才遭拆卸。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Russell Spurr,《Excellency: The Governors of Hong Kong》。
3. K. M. De Silva,《A History of Sri Lanka》。
4. John O'Regan,<Caldecott, Sir Andrew (1884 - 1951)>。
5. <郝德傑逝世,各機關下半旗誌哀>,1951 年 7 月 17 日《工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