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巴度苗《1936 年香港防衛計劃》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次年,日本藉「一二八事變」迫使上海非軍事化。歐洲方面,法西斯意大利 1935 入侵非洲阿比西尼亞。納粹德國再度武裝,1936 年派兵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戰雲密佈,令英國有點手足無措。

因應新形勢,駐港陸軍司令 (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Hong Kong) 巴度苗 (Arthur Bartholomew) 擬定《1936 年香港防衛計劃》(Hong Kong Defence Scheme, 1936。以下簡稱《防衛計劃》)。《防衛計劃》以日本為唯一假想敵,提出:防守九龍半島,阻止日軍炮擊維港兩岸直至主力艦隊抵達,從而保護香港海軍基地、英國貿易和聲譽。當時香港有正規軍 4 營、防衛軍 1 營 (1 個營大約 300 - 800 人),預計增援抵達時間為開戰後第 54 日。

《防衛計劃》估計日軍會派出 2 個師 (1 個師大約 10,000 - 25,000 人) 進攻香港。巴度苗更預期香港將遭到戰列艦以下各級軍艦、艦載機,以及陸軍轟炸機的持續轟炸和炮擊。至於日軍進攻路線,《防衛計劃》指日軍從新界或邊界逐步推進,或於炸毀港島沿岸防禦工事後,在濃煙或煙幕掩護下上岸。

為了保護維港,《防衛計劃》建議把整個港島的海岸線視作重點防守區域。九龍新界方面,「九龍山脊」有「永久混凝土工事」保護,守軍在更前方的地區開始拖慢敵人行軍速度,以少數部隊伏擊日軍,並保留大隊預備隊。

巴度苗將 4 營正規軍及 1 營防衛軍依托在醉酒灣防線,分為大陸旅 (Mainland Brigade) 和港島部隊 (Island Command)。大陸旅由 3 營正規軍、負責守備機槍堡的防衛軍組成,約 4,000 人。另外,大部份機動炮兵撥給大陸旅。港島部隊由 1 營正規軍、負責防守海岸線機槍堡的防衛軍組成。

《防衛計劃》對大陸旅的任務作出規定:

(1) 盡量阻止日軍登陸或由邊界進入,並利用新界至九龍的峽谷拖延敵人,期間必須以「卓越的戰術指導」避免部隊過早損耗;

(2) 日軍進入「內防線」的醉酒灣防線時,必須準備「戰至最後」。所有在大陸的部隊皆會為「九龍山脊」各隘口 (飛鵝山峽、大老坳、慈雲山峽、沙田坳、荔枝角峽、金山峽) 戰至最後「一人一彈」。

用 4 營正規軍敵 2 個師,等於以卵擊石。巴度苗還要求守軍戰至最後,未免太不近人情。

事實上,巴度苗也發現《防衛計劃》不易執行,1938 年 4 月卸任前,他曾向陸軍部表示,必須將駐港守軍數量增至 8 營,加上 5 個中隊的空軍,才可順利守住香港。否則,現有部隊數目根本難以抵抗日軍「有組織的進攻」。

奈何德國日益坐大 (重建海軍,同時與意大利結盟),倫敦始終未有回應巴度苗的訴求。

《防衛計劃》脫胎自《遠東戰爭備忘錄》,採取「全軍覆沒式」的背水一戰策略,藉此保持英國聲望。

香港守軍短缺,且欠足夠土地興建大型機場供英軍派駐戰機,參謀長委員會卒之在 1938 年 7 月放棄巴度苗《防衛計劃》,守軍只需「保住港島」及「阻止日軍使用海港」。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 邱逸、葉德平、劉嘉雯,《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