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土墱寨之捷

曾瑞龍列出「君子館之戰」宋軍失敗的一般性原因:「如遼軍選擇宋軍新敗之際入侵、及擁有較優勢的騎兵、機動力高、能在主要方向上迅速集結、『寒而彌堅』、較適合寒冷季節作戰等等特點;而宋軍則反之,加上賀令圖有輕敵之嫌,桑贊臨戰先走,皆足以構成失敗。」

不過,曾氏認為,「從現有資料看,宋軍的戰役決策和採用的戰術,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應否接受會戰,或決戰時機是否適當;二是劉廷讓分精兵給李繼隆作前後兩梯次部署,是否一個對抗遼軍優勢騎兵的有效措施。」

先看第一點。曾瑞龍表示,宋軍「看不出有機動防禦的意圖,也缺乏指揮這項行動的長官」。「在君子館戰役的前夕,宋軍雖完成了『分屯諸軍』的態勢,但幾許跡象都說明它沒有真正將戰略重點擺到防禦上面。部份文獻證據顯示宋軍正在籌劃新攻勢,而它對遼軍先期入侵的反應也是較側重於孤立的反擊和逆擊,沒有發揮防禦戰的優點。」

再看第二點。為了減少步兵方陣遭騎兵從後切斷的危險,作前後兩梯次部署是有需要的。問題只在於:當時天氣嚴寒,士兵凍僵得無法使用弓弩,偏偏弓弩必須使用以避免步兵方陣四面受騎兵包圍,如是,敗局根本注定,再增兵只會換來更多死傷。李繼隆因此不派出援軍,而這未嘗不正確。

與「君子館之戰」同時,「土墱寨之戰」爆發。

且說張齊賢「言事頗忤帝意」,適逢楊業身殉,他於是「請自出守邊」,「知代州,與都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

遼軍進攻代州。馬正寡不敵眾,盧漢贇堅壁不出。張齊賢挑選廂軍二千人,從馬正右方出擊,慷慨誓師,以一當百,遼兵後退。

張齊賢本來要求潘美率并州軍隊前來參戰,但齊賢派出的間諜被遼軍捉住。不久,潘美使臣到達,說:「師出至柏井,得密詔云:東路王師敗衄,并之全軍不許出戰。已還州矣 (軍隊離開并州到達柏井時,收到秘密詔書:東路軍隊在君子館戰敗,并州軍隊一律不許出戰,潘美已返回并州)。」可是,遼兵已經集結,張齊賢遂把潘美使臣關於密室中,晚上派出二百士兵,每人手持一面旗幟,身負一捆乾草,到離代州城西南三十里處,列隊豎起旗幟和點燃柴草。遼軍遠遠看見火光中有旗幟,以為并州軍趕到戰場,驚駭地向北撤退。張齊賢埋伏二千步兵於土磴寨,撤退的遼軍遭到突襲,大敗而回。宋軍「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斬首二千餘級,俘五百餘人,獲馬千餘匹,車帳、牛羊、器甲甚眾」。

土墱寨之捷,齊賢歸功於漢贇。漢贇上奏報捷,太宗初時「優詔褒答」。後來知道漢贇未曾接戰,與劉宇皆罷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曾瑞龍說:「可能遼軍對代州的攻勢只是牽制性質,沒有主力決戰的意圖,因此被張齊賢的虛張聲勢所懾,稍遭挫敗即中止。」

他又指出:「土墱寨之捷雖是小勝,卻體現了宋軍戰區指揮部門的一個重要的心理變化......產生了慎重和避免決戰的想法......《東都事略》記載張齊賢調動兵力的方法,也是以防禦作戰為設想的......」

「如何從事防禦?」遂取代主動進攻,成為宋人的戰略中心議題。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畢沅,《續資治通鑑》。

3.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4.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