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溝關一役,宋軍兵敗如山倒。耶律休哥請蕭太后乘機攻城掠地,不被採納。遼軍北返燕京,休哥不久獲封為宋國王。
宋太宗「詔曹彬、米信及崔彥進等還,令田重進屯定州,潘美還代州,徙雲、應、朔、寰四州吏民及吐谷渾部族分置河東、京西」。可是,耶律斜軫已經率領十萬兵馬至定安城西,與賀令圖
(當初慫恿太宗北伐) 的部隊相遇,令圖敗陣,向南奔逃。斜軫窮追不放,在五臺追上令圖,殺宋軍數萬人。
翌日,斜軫攻陷蔚州,令圖與潘美率軍前往援救,卻於飛狐城外被擊潰。渾源、應州兩地守將見宋軍接連戰敗,棄城出走,斜軫乘勝入寰州,殺其守城吏卒千餘人。
潘美統領的西路軍敗陣,其能控制的地方僅剩下朔州和雲州。他於是命副將楊業保護雲、應、寰、朔四州吏民內徙。
是時斜軫兵勢甚盛
(因寰州失陷),楊業打算「避其鋒」,對潘美等建議:「今敵鋒益盛,不可與戰。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悉兵來拒,即令朔州吏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此乃事先埋伏,誘敵深入後再發動攻擊的戰略)
可惜監軍蔚州刺史王侁阻止其議,語帶譏諷的道:「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馬邑。」順州團練使劉文裕附和王侁,楊業說:「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侁竟質疑楊業心懷異志:「君侯素號『無敵』,今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無從辯白,一時激憤,說:「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殺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爲諸公先。」領兵自大石路趨近朔州。
何解楊業聽到王侁「君侯素號『無敵』,今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便產生按捺不住的衝動?在以下一條史料裡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
因楊業本為北漢名將投降宋朝者,特別介意、忌諱別人說他有異心。為感謝太宗不計前嫌信任自己,其遂二話不說充當先鋒出戰。
楊業囑咐潘美一定要在陳家谷口設伏,自己則率軍前往朔州誘敵
(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 耶律斜軫聞楊業即將到來,遣副部署蕭達蘭 (蕭撻凜)
於途中設伏,楊業至,與斜軫交戰,斜軫佯敗,楊業中伏,大敗而回。
王侁派人登托邏台遠望,以為遼兵敗走,急於爭奪功勞,擅自領兵離開陳家谷口,潘美制止不得。頃刻之間知道戰敗的是楊業,重設埋伏再來不及,索性撇下楊業部隊不顧,退入雁門關了。
楊業殺出重圍,且戰且退,到達陳家谷口,「望見無人,撫膺大慟,再率麾下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
(《宋史》:「朔州之敗,麾下尚百餘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數十人,矢盡遂死,餘亦死,無一生還者」),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匿深林中」。未幾被耶律奚底射中,墜馬被擒
(其子楊延玉亦陣亡)。
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楊業慨嘆:「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他絕食三日後殉國。
楊業去世,對宋軍構成沉重打擊,耶律斜軫盡收雲、應、朔等州。
太宗得知楊業死訊,深感痛惜,決定:
(1) 潘美降三官;
(2) 監軍王侁除名 (削去官籍),發配金州;劉文裕除名、發配登州;
(3) 追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4) 錄用楊業之子供奉官楊延朗 (即楊延昭) 為崇儀副使,殿直楊延浦、楊延訓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
明代章回小說《楊家將演義》,便是以楊業一門五代忠烈事跡為主要內容。儘管不乏虛構,「楊家將」已家喻戶曉。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畢沅,《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