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天下無心外之物

「天下無心外之物」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的哲學主張之一。

《傳習錄》卷下:「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友人的詰難是:樹上花朵於深山中自然綻開、凋謝,其存在似乎與人心感知無關。陽明以為世上所有東西存在都離不開人心感知,明顯錯誤。

陽明答覆:當你未看見樹上花朵,心底既無花朵的印象,花朵亦未有向你的心呈現其自己,「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當你看見樹上花朵,該花朵向你展現其顏色,你的心也好好留有關於它的印象,該花朵才正式進入你心內。揮之不去的感覺,乃樹上花朵真實存在過的明證。

顯然,兩人並非採取同一角度看問題。

友人傾向從常識認知層面,質疑「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假如順其思路回答,西方經驗主義哲學家柏克萊 (George Berkeley):「事物之所以離開人們的感知仍然存在,其實因為它們被更高級的心靈所感知,而那個更高級心靈就是上帝」或許是合適的答案。

奈何陽明不是從常識認知層面看,而是利用類似現象學的直觀,探究真實存在屬於什麼一回事。他的思考結果:某東西真實存在,其必然含有 (1) 它向人的心靈如如呈現其自身 (2) 人的心靈賦予它的呈現特定的意義 (可以是負面,也可以是中性)。如果某東西自生自滅,呈現、賦予意義無從談起,陽明會覺得,該東西的存在是虛妄,是無意義,猶如未曾存在過。

陽明的立場,友人固然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連大陸研究中國哲學的專家學者都不例外,動輒扣他「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陽明都算可憐!

所謂「主觀唯心主義」,是一種觀解的形上學 (Theoretical Metaphysics) 的主張,把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源與基礎。世間一切事物都由主觀精神派生,陽明好像未有否定事物的客觀性,何來篤信「主觀唯心主義」?

其實,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而心學是儒家思想的一支。儒家,特別是宋明儒, 強調《易傳》「乾道 (即天) 變化,各正性命 (令萬物皆活出自身應有的意義)」,心學尤其著重人心上通於天,與天無分別相。陽明於是認為萬物的真實存在,無法離開人的心靈。

當然,此一心靈不是純粹經驗意義、心理學意義的心靈,其帶有超越性格 (因心靈能賦予萬物意義,其必然不可墮落為經驗世界中之一物,因此是超越的。所謂超越,即超離經驗之黏滯、窒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