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推動中文教育

金文泰對中國傳統學問的支持,帶有明顯政治目的。吳倫霓霞認為,金提倡於香港大學設立中文系,旨在「緩和反英情緒及強調古典文學與儒學,以沖淡由新文化及五四運動所引起的近代中國民族意識」。陳劉潔貞則覺得,金是以儒教去抵擋自「省港大罷工」後興起的共產主義思想。

汲汲於保護傳統,另一面自然是「五四」新文化未能在香港社會落地生根。陳雲指出,金文泰的古文教育 (抗拒白話文) 令香港遵循王朝風格,文風、思潮跟大陸區隔,不受民國共和革命影響,大體無誤。作家阿城說:「香港是清朝」、友生說:「前清之遺老遺少......在國內已成落伍,到香港走其紅運,大現神通」,亦非無根之談。

除了主張「加入大學堂之漢文科」,金文泰又在 1926 年 3 月 1 日成立首間中文官立學校 - 官立漢文中學 (即今天的金文泰中學)。

1925 年 12 月,著名官紳周壽臣、羅旭龢、曹善允、李右泉、馮平山等,商議請求政府撥地,創立一所漢文中學。中文科以經史為主,詞章為輔;英文、算術等學科,則仿照官立英文中學,用英文講授,務求中英文並重,使畢業生能投考香港大學和中國內地的大學。建議獲教育司柯美 (G. N. Orme,1923 - 1926 年在任) 首肯,委派漢文視學官李景康負責草擬籌建辦法。活雅倫 (A. E. Wood) 接任教育司,繼續推動這項計劃。終於,官立漢文中學誕生,由李景康任校長。

官立漢文中學以「文 (學文:中英兼擅,具備文化素養)、行(修行:才德並進,實踐律己恕人)、忠(存忠:忠誠處事,勇於承擔責任)、信(主信:信實待人,建立健全人格)」為校訓,出自《論語》<述而>。

全校分為師範、中學和高小三部。創立之初,師範部以醫院道榮華臺 9 - 10 號為其教學地點,中學部和高小部分別假育才書社和醫院道中華會館開辦 (學生共 200 人)。一年後 (1927 年),官立西營盤書院遷校,其舊址成為官立漢文中學的新校舍。

金文泰為表支持,不惜把自己私人珍藏的中國典籍捐給該校圖書館。他同時頒佈《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採用與國民政府相同的「六三三」學制,使中文學校學生能夠順利銜接大陸學校課程 (當時中文中學畢業生多數會在中國繼續升學)。

官立漢文中學標誌著「中文中學由民間私辦」的慣例被打破。六十年代中文大學創設,校內大部份學生是它的畢業生。它的校友 (如馮秉芬) 也有份參與開辦中大的工作。坊間將它稱為「中大預備學校」(假如皇仁書院和港大滋長「與外國強權協力的港式愛國主義」,官立漢文中學和中大即孕育「保存國粹以救正中國近百年歧出的港式愛國主義」)。

積極推動中文教育之餘,金文泰批出赤柱一塊地皮讓聖士提反書院 (1903 年創立,校舍原本位於西營盤) 興建新校舍,1928 年 4 月 27 日舉行動土儀式 (邀得金親自出席),1930 年學校主樓初步建成 (署理港督修頓爵士主持揭幕)。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學然,《五四在香港 - 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2. 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

3.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4.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5. 陳雲,<香港舊時的通用中文>。

6. 方駿,<官立男子漢文師範學堂 (1920 - 1940):早期香港中文師資的重要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