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鄭發表《施政報告》,一直不存任何期望。香港在她和一眾高官心目中,不過是謀取個人最大利益的場所,子女親人都在外地,其真會急港人所急嗎?莫癡心妄想了。有朝一日我城步入末路途窮的境地,第一批搶先離港者必定是這群妖孽!妖孽只會累死香港,不見得能帶來益處,從她說「香港坐擁大筆儲備,十多年沒赤字,無理由是我說服大家花錢」,把曾俊華歷年來的積谷防饑狠狠打跨,就可以略窺一二。
《施政報告》提到「港人首置上車盤」、興建更多「綠置居」、補貼市民每月車費最多三百元、放寬「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申領資格等,清一色偏重民生。梁振英 2013
年表示「房屋問題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今年 1 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更以「用好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諧共融」為主題。林鄭不是走 CY
老路?競選特首時言之鑿鑿,現在即自打嘴巴。「換人不換路線」方是中共對港管治的實相!
關於「首置上車盤」,不少人批評入息限額太高,幫不到年輕人置業,且將來利息變動隨時為買家帶來沉重經濟負擔。有人甚至絕望地說:「我諗要買樓要靠屋企幫助
(成功靠父幹) 冇錯」。補貼市民每月車費,有住在天水圍往黃竹坑工作的人慨嘆:「好過冇啦。」改善民生,多少民生被改善?多少人真的受惠?
民生政策挽留不住民心,政治上的措置還要惹人厭惡。
加深學生認識中華文化,敢問教育局會否要求學校硬性規定學生閱讀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一味灌輸沒有衰亂只有盛世的中國歷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焉會深入?此乃國教洗腦教育的死灰復燃!
鼓勵青年議政,招聘他們加入改組後的「中央政策組」,屬「行政吸納」手段之運用,旨在消弭年青一代反政府呼聲。新建公務員學院,著重加深公務員對國家發展和中央與特區關係的認識,「維持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優良傳統恐怕快將蕩然無存。
最無恥是「有朝一日如果我可以好平靜入到立法會,得到立法會整體議員最基本尊重,或許就係一個時候啟動返呢啲咁有爭議嘅事
(指政改)」,背後的含意等於說:建制派全面控制立法會,行政、立法充分合作,制衡不再時,政改才會重啟。如斯狀況重啟政改,結果一定是「袋住先」變「袋一世」,重啟又有何意思?
四萬九千字,看不出香港有什麼生氣活力,處處盡是絕望呻吟,無奈待死。原來感受國家的底氣是這麼一回事,難怪僅 3.1% 年青人自認中國人。
《施政報告》發表同時,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 Benedict Rogers
被拒入境,「現時香港是否實行『一國一制』?」他問得很好,答案大家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