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誨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親信,天成元年 (公元 926 年) 四月,重誨出任樞密使,掌軍政。
明宗不識字,「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重誨亦不能盡通」,乃建議「選文學之臣與之共事,以備應對」。馮道、趙鳳皆以翰林學士之資,得到重誨青睞,任端明殿學士。
重誨「恃恩驕橫」,先斬馬延,再用孔循為謀士,「多聽其言」。朝廷商議誰人應拜相,孔循決意不用河北人,「先已薦鄭珏,又薦太常卿崔協」。有一宰相任圜,「憂公如家,簡拔賢俊,杜絕僥倖,期年之間,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其「每以天下為己任」,重誨頗忌之。他竟推薦御史大夫李琪為相,文官
(以中書侍郎為首)、武官系統 (以樞密使為首) 之間發生矛盾。
重誨於明宗面前力推崔協,任圜曰:「重誨未悉朝中人物,為人所賣。協雖名家,識字甚少。臣既以不學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協,為天下笑乎。」明宗都算聰明,假裝不偏袒任何一方,「吾在河東時見馮書記多才博學,與物無競,此可相矣。」馮道曾得重誨賞識,所謂不偏不倚,實際仍是靠近重誨一邊。
重誨、孔循後來經常批評李琪,稱讚崔協,崔協未幾和馮道一併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武官系統獲勝
(「加樞密使安重誨兼侍中,孔循同平章事」是武官系統勝利的證據)。
任圜得不到明宗寵信,加上「性剛急」、「勇於敢為,權幸多疾之」。他嘗與重誨於朝堂上爭拗,聲色俱厲。「上退朝,宮人問上:『適與重誨論事為誰。』上曰:『宰相。』宮人曰:『妾在長安宮中,未嘗見宰相、樞密奏事敢如是者,蓋輕大家耳。』上愈不悅,卒從重誨議。」任圜鬱鬱不得志,天成二年
(公元 927 年) 七月,以太子少保致仕,出居磁州。
任圜又一度拒絕把新歌妓贈予重誨,重誨懷恨在心。十月,他誣告任圜與朱守殷合謀作反,矯詔賜其自盡,聚族酣飲而死。
明宗養子李從珂與重誨有過節
(「李從珂與安重誨飲酒爭言,從珂毆重誨,重誨走免。既醒,悔謝,重誨終銜之」),從珂為河中節度使、同平章事,重誨屢次誣衊他。長興元年 (公元 930
年),從珂被解除軍權,回京師洛陽居住。
李行德、張儉彈劾重誨,反而招致族誅厄運。幸好王德妃及武德使孟漢瓊不妥他,「數短重誨於上」,久專大權的樞密使,卒之憂懼,求賜一鎮,以全餘生。明宗不許。
十二月,石敬瑭討伐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和東川節度使董璋,安重誨請自督戰,豈知未抵前線,鳳翔節度使朱弘昭已經彈劾重誨意圖奪取敬瑭兵權
(「重誨怨望,有惡言,不可令至行營,恐奪石敬瑭兵柄」)。明宗不復信賴重誨,把他召回。
李從璋 (明宗之侄) 奉命為河中節度使,專門監視重誨。長興二年 (公元 931
年),從璋派重兵包圍重誨府第,用大棒打死他及其妻張氏,並殺其二子安崇贊、安崇緒。臨死前,重誨留下遺言:「某死無恨,但恨不與官家誅得潞王,他日必為朝廷之患。」(《五代史闕文》)
應順元年 (公元 934 年),李從珂果然率兵謀反,攻入洛陽。安重誨一語成讖。
[主要參考資料]
1.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