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關餘事件」前,先簡單交代「辛亥革命」後中國大陸的政治形勢。
袁世凱憑藉強大的北洋陸軍迫清帝遜位,建立民國。然而,其並非真心誠意擁戴革命,從蔡元培往北京迎袁南下就職,袁故意以平定兵變為由拒絕離開,已能略窺一二。
袁世凱上任,宋教仁積極籌組國民黨,嘗試利用國會將其牽制。第一屆國會選舉,國民黨大勝,成為第一大黨。袁擔心權力受約束,遂安排趙秉鈞授意洪述祖,到上海找青幫人馬行刺宋教仁。宋 1913 年 3 月 22 日遇刺身亡,國民黨風雨飄搖。
袁又試圖削弱革命黨人勢力,終於,李烈鈞、柏文蔚、陳其美在孫中山指示下發動「二次革命」。奈何雙方軍力懸殊,革命失敗,孫逃亡日本。
鎮壓「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變本加厲,開始發他的皇帝夢。他先規定總統任期為十年,可連選連任,並有權推薦繼承人。再利用楊度組織籌安會,鼓吹君主立憲。1915 年 12 月,袁即皇帝位,改元「洪憲」。蔡鍔、唐繼堯感不滿,於雲南組成「護國軍」,起兵討袁。段祺瑞、馮國璋亦表示反對。眾叛親離,袁最後鬱鬱而終。
黎元洪接任大總統,與北洋軍領袖段祺瑞 (時任國務院總理) 鬥個你死我活。黎引張勳入京,張乘機擁溥儀復辟。段率「討逆軍」剿平,不久解散國會,廢《臨時約法》。孫中山見狀,聯合陳炯明、陸榮廷等,於廣州成立軍政府,揭櫫「護法」大旗,跟北京分庭抗禮。
當時,歐洲列強普遍認北京政權為合法,護法軍政府為非法。海關關餘 (李雲漢:「中國海關稅收,依『辛丑和約』,作為賠款及別項外債之抵押,除償還此種債務本息外,所餘之款稱為關餘。」) 因此由稅務司交北京政府。孫中山照會各國駐北京公使,要求廣東稅關每月把關餘轉交護法軍政府,遭拒絕。
各國公使的決定其實合理。偏偏司徒拔希望護法軍政府得到這筆關餘,可以之作擔保,向香港進行借貸。他大膽建議外交部接受孫中山的要求,被時任外務大臣的寇松勳爵 (George Nathaniel Curzon) 嚴詞指罵 (寇松斥責司徒拔的建議與英方立場相違。另外,司徒拔隸屬殖民地部,根本沒資格對英國外交事務指指點點),司徒拔不得要領。
未幾,護法軍政府單方面宣佈接管境內海關 (1921 年),英、美、日、法等國派遣軍艦近二十艘至廣州示威。此時的司徒拔已一轉立場,響應外交部決定,派軍艦保護廣東海關,同時主張封鎖廣州。孫中山接管海關的計劃擱置。
孫就任「非常大總統」,港府嚴禁任何相關的慶祝及籌款活動。護法軍政府提出抗議,司徒拔答「北洋政府才是英國承認的合法政權,港府做法並無不妥」。直至英國駐廣州總領事 (其表示,港府舉動不得人心,致使部份敵視國民黨的華人都同情廣州政府) 與本地英文報章齊聲批評,港府方改弦更張。
張連興有以下一段描述:
「面對孫中山的強硬態度,史塔士 (案:即司徒拔) 採取了從內部分化廣州政府的措施......在史塔士的授意下,香港立法局華人議員、港商劉鑄伯提出了一項援助陳炯明的計劃,在香港和廣州兩地為陳炯明募集資金,從財政上支援陳炯明,要求陳炯明向北京政府妥協,與孫中山斷絕一切聯繫。1921 年 3 月 26 日劉鑄伯專程前往廣州,與陳炯明舉行了會談。史塔士向英國殖民地部報告說,他特別希望殖民地部同意這項計劃,因為這將會給香港帶來無窮的好處。殖民地部拒絕了史塔士的建議,指出:『香港捲入廣東政府內部事務是極其不明智的舉動。』因為英國內部的分歧以及陳炯明回絕,這一從內部分化瓦解廣州政府的計劃才告夭亡。」
弔詭是,1923 年 2 月,司徒拔竟高調邀請孫中山訪問香港 (孫剛平定叛變的陳炯明,重新控制廣州),且安排他於香港大學發表公開演講。孫中山說:「從前人人問我:『你在何處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吾今直言答之革命思想係從香港得來。」港府、廣州政府總算化解了誤會,恢復友好。
司徒拔政治觸覺有欠敏銳,但絕對是一個盡責的港督。凡事皆以促進香港利益為依歸。
香港孕育出孫中山國民革命,港府卻親近北京政府多於廣州,反映我城 (1) 論政風氣自由,崇尚意見多元。(2) 著重現實政治,不好激進。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