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廣德元年 (公元七六三年),吐蕃入寇,攻陷首都長安。
早在安史之亂時,吐蕃入大震關,已接連攻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
吐蕃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河西、隴右之地,自唐高祖武德以來,原為朝廷直接管轄,「置都督、府、州、縣」。
唐自武德以來,開拓邊境,地連西域,皆置都督、府、州、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唐玄宗開元年間,更置隴右、河西、安西、北庭、朔方五鎮節度使,每年調發山東壯丁為戍卒,繒帛為軍資,開屯田,供糗糧,設監牧,畜馬牛,軍城戍邏,萬里相望。
開元中,置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諸節度使以統之,歲發山東丁壯為戍卒,繒帛為軍資,開屯田,供糗糧,設監牧,畜馬牛,軍城戍邏,萬里相望。(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安史亂起,唐室盡調西北邊兵入京勤王,防務因而空虛,讓吐蕃有可乘之機。
及安祿山反,邊兵精銳者皆徵發入援,謂之行營,所留兵單弱,胡虜稍蠶食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短短數年,西北數十州相繼淪沒,不復為唐所能控制。
數年間,西北數十州相繼淪沒,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為左衽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吐蕃來勢洶洶,邊防將領向朝廷請求增援,宦官程元振竟未有將軍情向上稟報。
吐蕃之初入寇也,邊將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直至吐蕃寇掠涇州,經過邠州,代宗始知大禍臨頭,派雍王李适、郭子儀出鎮咸陽,進行抵禦。
冬,十月,吐蕃寇涇州,刺史高暉以城降之,遂為之鄉導,引吐蕃深入;過邠州,上始聞之。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師震駭。詔以雍王适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以禦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是時,郭子儀已被閒置一段時間,所屬部隊紛紛離散。勉強招募,僅得二十騎到咸陽。吐蕃方面,其率領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餘萬人,自司竹園渡渭水,循山東行,聲勢浩大。
子儀閒廢日久,部曲離散,至是召募,得二十騎而行,至咸陽,吐蕃帥吐谷渾、黨項、氐、羌二十餘萬眾,瀰漫數十里,已自司竹園渡渭,循山而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子儀請求增兵,程元振遏止。結果,呂月將在兵盡糧絕下,為吐蕃軍隊所擒。
子儀使判官中書舍人王延昌入奏,請益兵,程元振遏之,竟不召見。癸酉,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將精卒二千破吐蕃於盩厔之西。乙亥,吐蕃寇盩厔,月將復與力戰,兵盡,為虜所擒。(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代宗接到吐蕃入侵的消息時,吐蕃已度便橋。《元和郡縣志》:「便橋在縣西南十里,駕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門橋
,在長安北。」距離京師那麼近,代宗除了「倉猝不知所為」,恐怕只餘下驚慌。
上方治兵,而吐蕃已度便橋,倉猝不知所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驚慌到極點,就是出逃陝州,可憐苦了官吏及中央禁軍。
丙子,出幸陝州,官吏藏竄,六軍逃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郭子儀聽聞代宗出走,本想跟從,可惜慢了一步。王獻忠脅持豐王珙等十王迎接吐蕃,遇子儀於開遠門內,其慫恿子儀叛唐,子儀婉拒。
郭子儀聞之,遽自咸陽歸長安,比至,車駕已去。上纔出苑門,渡滻水,射生將王獻忠擁四百騎叛還長安,脅豐王珙等十王西迎吐蕃。遇子儀於開遠門內,子儀叱之,獻忠下馬,謂子儀曰:「今主上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為元帥,廢立在一言耳。」子儀未應。珙越次言曰:「公何不言!」子儀責讓之,以兵援送行在。(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代宗一行人狼狽逃走,官吏奔散,將士不免凍餒。幸得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魚朝恩領神策軍前來,否則境況堪虞。
丁丑,車駕至華州,官吏奔散,無復供擬,扈從將士不免凍餒。會觀軍容使魚朝恩將神策軍自陝來迎,上乃幸朝恩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豐王珙有沒有謀反叛逆之心呢?從他「退至幕中,有不遜語」,答案顯而易見。
豐王珙見上於潼關,上不之責,退至幕中,有不遜語;羣臣奏議誅之,乃賜死。(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吐蕃入長安後,先成立傀儡政府,再「剽掠府庫市里,焚閭舍」。
戊寅,吐蕃入長安,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禮之孫承宏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學士于可封等為相。吐蕃剽掠府庫市里,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有一苗晉卿,病臥在家,閉口不言,吐蕃兵不敢動殺機。
苗晉卿病臥家,遣人輿入,迫脅之,晉卿閉口不言,虜不敢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六軍散者所在剽掠,士民避亂,皆入山谷」。當朝廷弱得連老百姓都保護不到,老百姓可以怎樣?只能如流蟻般左竄右避。
於是六軍散者所在剽掠,士民避亂,皆入山谷。(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唐室未幾能夠反敗為勝,全靠郭子儀部署周詳 (「六軍將士逃潰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并發武關防兵,數日間,北出藍田以向長安,吐蕃必遁」)、得將士擁戴
(「諸將方縱兵暴掠,聞子儀至,皆大喜聽命」)、用人得當 (「請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給軍食」)。
辛巳,上至陝,百官稍有至者。郭子儀引三十騎自御宿川循山而東,謂王延昌曰:「六軍將士逃潰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并發武關防兵,數日間,北出藍田以向長安,吐蕃必遁。」過藍田,遇元帥都虞候臧希讓、鳳翔節度使高昇,得兵近千人。子儀與延昌謀曰:「潰兵至商州,官吏必逃匿而人亂。」使延昌自直徑入商州撫諭之。諸將方縱兵暴掠,聞子儀至,皆大喜聽命。子儀恐吐蕃逼乘輿,留軍七盤,三日乃行,比至商州,行收兵,并武關防兵合四千人,軍勢稍振。子儀乃泣諭將士以共雪國恥,取長安,皆感激受約束。子儀請太子賓客第五琦為糧料使,給軍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郭子儀對代宗可謂盡忠矣!
上賜子儀詔,恐吐蕃東出潼關,徵子儀詣行在。子儀表稱:「臣不收京城無以見陛下,若出兵藍田,虜必不敢東向。」上許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隨著軍事行動展開,吐蕃成立的長安傀儡政府率先倒下,竊以為和吐蕃一心只顧搶掠,無意長期駐紮中土有關。
吐蕃既立廣武王承宏,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子儀使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將二百騎出藍田觀虜勢,令第五琦攝京兆尹,與之偕行,又令寶應軍使張知節將兵繼之。全緒至韓公堆,晝則擊鼓張旗幟,夜則多然火,以疑吐蕃。前光祿卿殷仲卿聚眾近千人,保藍田,與全緒相表裏,帥二百餘騎直渡滻水。吐蕃懼,百姓又紿之曰:「郭令公自商州將大軍不知其數至矣!」虜以為然,稍稍引軍去。全緒又使射生將王甫入城陰結少年數百,夜擊鼓大呼於朱雀街,吐蕃惶駭,庚寅,悉眾遁去。高暉聞之,帥麾下三百餘騎東走,至潼關,守將李日越擒而殺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王甫聚眾二千餘人,打算在長安另組政府,遭郭子儀擊潰。
王甫自稱京兆尹,聚眾二千餘人,署置官屬,暴橫長安中。壬寅,郭子儀至滻水西,甫按兵不出。或謂子儀,城不可入。子儀不聽,引三十騎徐進,使人傳呼召甫;甫失據,出迎拜伏,子儀斬之,其兵盡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白孝德早前接納段秀實游說,領兵協助取回長安。子儀入京,召白入城。長安卒之光復。
鄜延節度判官段秀實說節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難,孝德即日大舉,南趣京畿,與蒲、陝、商、華合勢進擊。(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白孝德與邠寧節度使張蘊琦將兵屯畿縣,子儀召之入城,京畿遂安。(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吐蕃退回鳳翔,節度使孫志直堅壁清野,吐蕃圍之數日,久攻不下。適逢馬璘率精騎千餘入京勤王,遇吐蕃兵,立時施予援手。吐蕃最後退去。
吐蕃還至鳳翔,節度使孫志直閉城拒守,吐蕃圍之數日。鎮西節度使馬璘聞車駕幸陝,將精騎千餘自河西入赴難;轉鬬至鳳翔,值吐蕃圍城,璘帥眾持滿外向,突入城中,不解甲,背城出戰,單騎先士卒奮擊,俘斬千計而歸。明日,虜復逼城請戰,璘開懸門以待之。虜引退,曰:「此將軍不惜死,宜避之。」遂去,居於原、會、成、渭之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十二月,亂事基本上平定。唯獨劍南西山諸州,唐室無力收回,盡入於吐蕃。
吐蕃既去,廣武王承宏逃匿草野;上赦不誅,丙申,放之於華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於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於吐蕃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
吐蕃入寇是安史亂之後遺症,也是對唐帝國的一次考驗。
從程元振不上報軍情釀成大禍、官吏相繼逃離甚至倒戈,可見唐室管治基礎並不穩固,宦官亂政,臣下離心。幸好元老級重臣郭子儀尚在,否則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是次事件反映唐室再無能力控制西域,京師長安岌岌可危,大唐風光不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