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拒搭電車運動

1912 - 1913 年,香港發生拒搭電車運動。要了解這場運動的始末,還需從四邑商人說起。

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出現土客械鬥,其中四邑地區戰況慘烈,致使大批四邑人遷移到美國、澳洲等地。歷經西方文化洗禮,他們信奉基督教,且以現代營商手法創業,累積了大筆財富。著名的四邑華僑商人有郭氏三兄弟 (郭標、郭樂、郭泉) 和馬應彪。

1890 年代,美國、澳洲等地實行排華政策,四邑華僑商人因而移居香港謀求發展。郭氏兄弟創辦「永安百貨」,馬應彪創辦「先施百貨」。西化的作風,見於標榜不二價、聘用女性服務員上,馬應彪夫人更拋頭露面接待顧客。

不過,西化的另一面是愛 (中) 國意識濃厚。1904 年,美國立法禁止華人勞工入境,以李煜堂、楊西巖為首的四邑派,在得到立法局議員何啟和革命黨人陳少白支持下,組織反美拒約會,抵制美國貨。晚清進行改革,需要興建鐵路,他們第一時間作出巨額投資。其甚至同情革命黨爭取建立共和國的努力 (同情革命亦多少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影響)。

武昌起義成功,廣東脫離清廷獨立,由胡漢民出任都督。英國擔心革命黨執政會損害其在華南的利益,並影響到香港的局勢。加上革命黨人組建的廣州政府似乎略欠財政紀律,廣東貨幣隨時貶值。防患於未然,港府 1911 年底禁止廣東貨幣在香港流通。

李煜堂等視禁令為對新生中華民國的侮辱,透過旅港四邑工商總會促請華商繼續使用廣東貨幣,港府卻刊憲聲明香港只能合法使用得港督認可的貨幣,雙方爭持不下。終於,電車公司依照憲報上規定,拒絕接受廣東貨幣,四邑商人乘機發起拒搭電車運動,得到不少華人響應。事件擾攘多個月。

1912 年 12 月,港督梅含理 (盧吉 3 月已離任) 解釋電車公司不接受廣東貨幣純粹是經濟決定,並無侮辱中華民國之意。他又指出,拒答電車有害無益,因有不少華人資金投資在電車和纜車公司。何啟和韋玉 20 日也替電車和纜車公司辯護,譴責拒搭行動破壞港中兩地經濟 (香港經濟不振,港人能用於接濟廣東親戚的錢就更少),奈何收效不大。

事件最後被港府用強硬手段解決 (徵收特別稅,以連坐的辦法向華人施壓。同時電車公司推出五折月票,交予僱主分發給員工,減少基層華人參與拒答的機會)。1913 年 2 月,風波平息。

拒搭電車運動過後,何啟和韋玉一群華人精英遭揭發在華人社會沒有一呼百應的能力,梅含理對二人那麼遲才表態尤其不悅,覺得他們向來同情革命,懷疑其是拒搭風波的幕後黑手,不復投以信任。何啟 1914 年任期屆滿不獲續聘,竊以為與此有關。

梅含理未幾扶植劉鑄伯、何東等寶安派商人制衡四邑派。寶安派大多土生土長,是中央書院畢業生,專門從事西方企業的買辦生意,有鮮明的本土意識,比較可靠。四邑派失勢,轉往替廣州革命政府服務,賺取到豐厚的利潤。

高馬可認為,拒搭電車運動反映香港受革命時代中國國內政治變化劇烈的影響,評論允當。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3.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