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 年 5 月,筆架山隧道完成接通。翌年 10 月,九廣鐵路 - 英段啟用。十二個月後,華段通車。
與此同時,新郵政總局 (第三代) 建造工程接近完成,不少官員遷移到該處辦公,包括:總登記官、潔淨局主管、庫務司、郵政署長等。
1912 年 1 月 15 日,最高法院大樓揭幕。這座由英聯邦採辦處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 (Aston Webb) 及英格里斯‧貝爾 (Ingress
Bell) 設計的建築物,歷經一波三折 (工人須移除原海岸線的堤岸、打樁進度緩慢、缺乏石匠與合適花崗岩),竣工之際,首席按察司皮葛 (Sir Francis
Piggott)
有感而發:「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如金字塔般巍然矗立,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確實具先見之明!
光緒推動維新變法,要求清帝國內的子民停止吸食鴉片,以十年為期限變更陋習。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根據大英和清廷雙方共識,調節有關吸食鴉片的政策。儘管未有直接打擊吸食者
(此乃本乎對個人自由的捍衛),在公眾場所吸食鴉片不再被縱容,煙床全數關閉。
成全了宗主國對清政府的友善,代價是全年收入減少約 $1,000,000。幸好大英向來善待殖民地,港府 1910 及 1911 年分別獲倫敦撥款 9,000
和 12,000 英鎊,財政負擔才稍為舒緩。
有趣的是,顯赫有名的華人領袖如何啟、馮華川、劉鑄伯等,通通站在不贊成禁煙一邊。
奈何世界潮流不可擋,隨著《國際鴉片公約》1912 年 1 月 23
日於海牙簽署,英美等歐洲列強同意不再走私鴉片到中國及遠東殖民地販賣,香港也禁止輸入印度無牌鴉片。藉鴉片收益壯大我城的時代,正式劃上句號。
盧吉任內,九龍水塘建成,避風塘進展不俗,卻同屬兌現前人承諾,非其親自啟動。
佘義認為,盧吉不著手開展大型建設,跟 (1) 1906 - 07 美國金融危機 (2) 1909 - 10 上海金融危機 (3)
維多利亞城需要擴建公共設施不無關係。
況且,盧吉在立法工作上作出很大貢獻 (提出過數十條法例草案),成就不宜低估。
地標由英聯邦建築師設計,禁煙導致的收入損失為倫敦所補償,可見英國過去是香港的依靠,待香港甚好。
又港督不動輒大興土木,積極改善施政,與今天的港共亦有霄壤之別。
盧吉離任時,有大批市民送行,絕非偶然。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