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孤蹤獨往的熊十力

熊十力,原名熊繼智,新儒家開山祖師之一。他是湖北黃岡人,年少時受維新派影響,讀孟子、王船山、顧亭林書,萌生革命之志。1905 年,熊考入湖北新軍特別學堂。在軍學界圖謀舉事,令他被鄂軍首領張彪通緝。「辛亥革命」後,熊曾任湖北都督府參謀。

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熊十力參與其中。運動失敗了,熊眼見「黨人競權爭利,革命終無善果」,遂慨然棄政從學,以增進國民道德修養為己任。

宋代儒者自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紛紛轉向鉆研心性之學。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指出,「轉向『內聖』主要是為『外王』的實現作準備的......『外王』首先必須建立在『內聖』的基礎之上。」熊十力放下政治,投身學問,頗有宋儒遺風。

35 歲的熊跟隨「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大師研習印度唯識學。歷經十年苦思力索,熊於 1932 年發表震驚學界的鉅著 -《新唯識論》。

書中指出,世上萬物生生不息,本身即是一大化流行,而此大化流行乃真真實實存在,為乾坤之元 (即天道) 自身之呈顯展現。這和傳統唯識學視世上萬物皆不真實,乃妄心 (未明佛理,有種種認知分別、拘束執著的心靈) 產生之現象截然不同,針鋒相對。歐陽竟無因此批斥道:「滅棄聖言,唯子真 (熊十力號子真) 為尤」。「內學院」眾人甚至群起而攻之,指責他「於唯識學幾乎全無知曉」。熊卻一於少理,寫成《破〈破新唯識論〉》一書,駁斥「內學院」謬見。「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換來的結果是,歐陽竟無 1942 年病重,同門竟不讓熊進門探望。

王汝華《尋繹當代儒哲熊十力:以「一聖二王」為鑰》說:「王船山 (別號薑齋) 是他 (指熊十力) 超越時空、突破藩籬的真正千古知音」。船山屬「明末清初三大儒」,曾替北宋張橫渠撰《正蒙注》。換言之,熊寫作《新唯識論》,實際已經脫離佛家牢籠,皈依儒門 (「內學院」不滿他,這是癥結所在)。

撰寫《新唯識論》期間,熊同時應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赴哲學系講授唯識學。「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的狂狷性格,使他在和友人論學時常常堅持己見,更試過大打出手。

又牟宗三《五十自述》有以下一段:「有一次,馮友蘭往訪熊先生於二道橋。那時馮氏《中國哲學史》已出版。熊先生和他談這談那,並隨時指點說:『這當然是你所不贊同的。』最後又提到:『你說良知是個假定。這怎麼可以說是假定。良知是真真實實的,而且是個呈現,這須要直下自覺,直下肯定。』馮氏木然,不置可否。」

道德良知的存在,並非透過邏輯思考、經驗觀察肯定,而是在實踐道德行為時被體驗。有此番認識,難怪熊說「當今之世,講晚周諸子,只有我熊某能講,其餘都是混扯。」

中共竊據大陸,唐君毅、徐復觀等「熊門弟子」紛紛逃往香港、台灣,獨熊十力一人留在赤地。儘管晚年著作《原儒》有為中共政權辯解的嫌疑,其最終目的仍是要復興中華文化。「文革」展開,熊遭受紅衛兵批判等大變故,悲憤不已。據傳他經常獨自一人在街上和公園裡自言自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1968 年 5 月 23 日,熊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病逝,享年 84 歲。

熊十力「亡國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觀點,對「熊門弟子」乃至新儒家影響甚大。另外,「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凡有志於根本學術者,當有孤往精神」,也深深啟迪著後人處世治學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