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籌辦港大並非一帆風順

根據高馬可了解,籌辦香港大學不是一帆風順。

原來麼地慷慨捐款後,華商沒有立即解囊相助。他們不願損款給一所自己沒有監督權的學府。另外,從國外大學學成回港的學生,普遍沾染了激進思想 (如強調西化、鼓吹革命等),他們擔心成立「遠東的牛津和劍橋」會為這座城市帶來不良影響。

英商方面,其認為盧吉建議不過是附和當時英國及所屬殖民地的「大學熱」,屬於一時興起的追潮流。他們又憂慮華人接受英式教育後,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損害既得利益 (盧吉寫給妻子的信中說:「那些唯利是圖的貿易商擔心,如果中國人接受了我們的教育,就會成為他們的勁敵。」)

殖民地部乃至倫敦部份官員亦對在香港辦大學持保留態度。他們把建大學的構思稱為「盧吉爵士的寵物羊」,覺得學生接觸西方先進文化後,要麼自尊心過強導致排外主義出現,要麼過份自卑夾硬迫逼中國大陸「全盤西化」。

各方都不支持,盧吉承受壓力可想而知。事情出現轉機,源自:

(1) 吳理卿、何東牽頭,各自捐款興建解剖學館,以及成立外科醫學講座教授席;

(2) 一位來自海峽殖民地的華商捐資成立文學院;

(3) 盧吉夫人親身到英商的倫敦總部游說捐款;

(4) 太古洋行一名收票員被指踢死一名年老華人,太古希望藉大手筆捐款化解公司可能遭受的抵制 (結果捐出四萬英鎊);

(5) 北京和廣州政府鼎力支持,分別捐出二萬五千英鎊。

反而英國政府僅捐出區區三百英鎊,成立英王愛德華七世獎學金。

何東為歐亞混血兒,吳理卿則跟他有生意合作 (共創厚福公司),可見促成港大創校的,非純正華人。另外,邊緣人與旅居海外的華僑無私付出、港督夫人四出奔走籌錢、英商及大陸按照自身利益考量而願意作出相應配合......香港大學順利誕生,基本上不依靠英國,此也可視為香港成功經營的縮影。

盧吉打算把港大塑造成「遠東的牛津和劍橋」,但夢想始終是夢想,大陸學生多數到日本大學及美國傳教士在華開辦的大學就讀。

「於遙遠的東亞點燃著英國傳統和高水準的明燈,並將薪火傳遞」(1917 年一份本地英文報章語),或許這才是港大的角色、使命吧!

補充一點,由英國政府反應冷淡,能夠看出它根本不知興建港大有地緣政治需要 (阻抑日本於遠東坐大)。盧吉作為港督,竟替宗主國設想周到,十分難得 (和今天特首只知聽命中共國預定安排截然不同,故此,97 前的香港是準國家,97 後是淪陷)。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