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得國未幾,即發生李筠陰謀叛亂。
根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李筠是并州太原人,任職昭義節度使兼中書令。在鎮超過八年,恃勇專恣,招集亡命之徒,圖謀不軌。周世宗處處予以容忍,令其有坐大空間。
宋太祖即位,召李筠入朝,加中書令,遣使賜冊,李筠卻心懷異志,所謂「上遣使諭以受禪,筠即欲拒命......遽索周祖畫像置廳壁,涕泣不已」。北漢睿宗劉鈞見李筠有異志,暗中與之相約出兵作反,筠長子李守節涕泣切諫,未能成功。
宋太祖起用李守節為皇城使,借機給說話守節聽,要他代為傳話。
《長編》有以下一段文字:「上手詔慰撫,因除守節為皇城使。筠遂遣守節入朝,且伺朝廷動靜,上迎謂曰:『太子,汝何故來?』守節矍然,以頭擊地曰:『陛下何言!此必有讒人間臣父也。』上曰:『吾亦聞汝數諫,老賊不汝聽,不復顧藉,故遣汝來,欲吾殺汝耳。盍歸語而父,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守節馳歸,具以告筠,筠謀反愈急。」
簡單而言,宋太祖早就看李筠不順眼。他知道李筠打算謀反,但守節為人孝順、忠誠,於是決定多給李筠一次機會。
奈何李筠謀反之心甚堅,宋太祖表示洞悉其謀劃,只使他覺得起兵刻不容緩。
卒之,李筠「遣兵襲澤州,殺刺史張福,據其城」,亂事正式開始。
李筠自信過人,對於閭丘仲卿建議「據洛邑,東向而爭天下」置若罔聞,曰:「吾周朝宿將,與世宗義同昆弟,禁衛皆吾舊人,必將倒戈來歸。況吾有儋珪槍
(儋珪,筠愛將,善用槍)、撥汗馬 (撥汗,筠所畜駿馬),何憂天下哉。」
與李筠剛愎自用不同,宋太祖接納樞密使吳廷祚「宜速引兵擊之,彼必恃勇出鬥,但離巢穴,即成擒矣」的意見,派石守信、高懷德領兵討伐。他同時口頭指點:「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
李筠初時得到北漢軍事、經濟支持,《長編》:「北漢主......以詔書、金帛、善馬賜李筠,筠復遣劉繼沖詣晉陽,請北漢主舉軍南下,己為前導。北漢主將謀於契丹,繼沖道筠意,請無用契丹兵。北漢主從之,即日大閱,傾國自將出團柏谷,羣臣餞之汾水。左僕射趙華曰:『李筠舉事輕易,事必無成,陛下掃境內而赴之,臣未見其可也。』北漢主瞋目謂華曰:『朕志已決,卿安能知其必無成耶。卿有長策,顧當何如?』華未及對,北漢主拂衣上馬。行至太平驛,筠身率官屬耆老迎謁,北漢主命筠贊拜不名,坐於宰相博興衛融之上,封西平王,賜馬三百匹及服玩珍異甚眾。筠所獻亦略與所賜等,及文武大臣皆有賂。」
後來因為:
(1) 他「見北漢主儀衛寡弱,不似王者」;
(2) 「北漢主數召筠計事,筠自言受周氏恩,不忍負之。而北漢主與周,世仇也,聞筠言,亦不悅」;
(3) 不受盧贊諫阻,一意直取汴梁
(「筠將還,別賜馬及鎧甲具裝,遣宣徽使萊人盧贊監其軍,筠心益不平。筠有馬三千匹,日夕校閱,欲直趣大梁。贊嘗見筠計事,筠不應,顧左右曰:『大梁兵皆我昔時部曲也,見我則降耳。』贊怒,拂衣而起。北漢主聞贊與筠有隙,遣衛融詣軍中和解之。」)
被迫孤軍作戰,僅李守節據守上黨,他則率領三萬軍馬南下,時為建隆元年 (公元 960 年) 五月。
石守信大敗李筠部隊於長平,斬首三千餘級。不久,宋太祖御駕親征,捷報屢傳,李筠遁入澤州死守。太祖圍澤州,督軍全力攻城,城破,李筠投火自盡。
從太祖赦免李守節的罪及以之為單州團練使,可見其寬弘大量,不計前嫌。
「李筠之亂」多少令宋太祖萌生重用文人及將權力收回的念頭,間接造就「重文輕武」和「強榦弱枝」政策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