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火燒蓆棚

1899 年 3 月,一批工人奉命到大埔搭建蓆棚,準備舉行升旗儀式。另一批工人則受僱去樹立界樁,標示中英雙方協議的新邊界。4 月 1 日,港府接獲可靠情報,大埔工人遭當地村民恐嚇,樹立界樁的工人亦被人威脅要取其性命。新界到處貼滿號召居民武裝抗英的揭帖,迫使港督卜力連夜乘坐魚雷驅逐艦兼程前往廣州,與兩廣總督譚鍾麟商討對策。

譚鍾麟表示,廣州當局從未鼓動任何抗英活動。他答應派五名略經訓練的勇丁 4 月 3 日到大埔防守,並且命大鵬協副將方沿 (Major Fong) 4 月 12 日開導鄉民,消除他們誤解。

港府方面,總緝捕官梅含理 4 月 3 日帶同四名錫克警察和一名通譯到大埔,準備告知五名勇丁升旗地點。怎料甫抵達,當地村民即惡形惡相,面色不善。梅含理率領手下進入太和市 (即大埔新墟),與一眾鄉親父老於鄉公所 (墟內文武廟的偏廳) 會面,嘗試探詢村民意圖。結果會面越鬧越僵。村民以「破壞風水」為由,反對建造蓆棚。梅含理拒絕,認為港府已經多次作出讓步。會面最後演變成暴力衝突,有人投擲磚石,有人使用木製武器。梅含理下令部下上刺刀,隨時動武,全體才能安全撤出太和市。

梅含理一行人退到旗桿山,這裡正是蓆棚所在地。鑑於之前有村民揚言會對為英國人工作的華人不利,梅含理安排通譯及兩名負責看守蓆棚的更練沿陸路撤返港島,同時囑託他們請求緊急增援。晚上 9 時,梅含理發現有大批人馬 (為數約一二百人) 逼近。兩枚「炸彈」先後爆炸,令他知道自己身陷險境。梅含理率領手下退到附近山頭,從茂密樹叢之中,他看到村民火燒其中一個蓆棚。

午夜過後,梅含理一行人才退到沙田,再撤回港島。

得悉梅含理要求緊急增援,卜力下令皇家威爾斯燧發槍團派出一連 (一百二十五人) 兵力,由梅恩沃林 (Mainwaring) 中校指揮,夥同輔政司駱克前往大埔。駐港英軍司令加士居少將也隨軍出發。翌日早上 9 時,大軍抵達太和市。由鄉親父老口中,他們知道梅含理安全逃脫,蓆棚卻被焚毀。

大埔鄉民連忙致歉,使港府覺得大軍出現「令鄉民為之懾服」,「極感懊悔」,「事件已告一段落」(加士居少將語)。卜力因而下令重建蓆棚,在 4 月 17 日舉行升旗儀式。其又於事前草擬一份中文公告 (4 月 7 日至 9 日),張貼各村,承諾實現官民友好合作和保存原有生活方式不變,以釋除鄉民內心疑慮。

奈何港府估算失誤,大埔村民仍未放棄以武力抗英。4 月 14 日清晨,蓆棚再被燒毀。梅含理率領二十名警察趕到太和市,市內竟空無一人。未幾,附近山頭相繼冒現千餘名華人,他們手持「老式」步槍,揮舞著旗幟,一邊敲鑼一邊放鞭炮,好不威風。礙於人丁單薄,加上港督沒有批准使用武力,梅含理被迫撤返沙田,經飛鵝山回到九龍。

不過,要來的始終要來,4 月 15 日梅樹坑之戰爆發,「新界六日戰」正式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4 月 3 日和 14 日火燒蓆棚的人,主要屬大埔七約 (大埔七條非鄧姓村落聯盟) 村民,來自泰坑和林村,還有一些來自粉嶺。

[主要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