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 年 3 月至 4 月,新界流傳不少謠言,為抗英活動提供助燃劑:
謠言 (1) - 英兵進入新界後,將會冒犯村中婦女,晚上不准她們關門閉戶。
謠言 (2) - 港府接管新界後會加稅 (包括人頭稅、房屋稅、鹽稅等),且禁止鄉民伐木捕魚,改變當地風俗習慣。
謠言 (3) -
新界可能設立潔淨局。而潔淨局屬迫害華人、欺壓老百姓的機構,所謂「每見尪羸瘦弱華人,即妄稱其染疾......治之以砒霜,至毒發而亡,殘忍不仁......病人藏身之屋宇,無論價值如何,一律焚毀,毗連房屋亦查封」。「此等做法如實行於此地,我民有死無生矣」。
細心觀察下,不難發現,謠言 (1) 純粹是鄉民敵視外國人的排外偏見,可能受廣東省反英情緒熾烈影響。至於謠言
(2),乃港府公關工作失誤,未有把「這些政策、措施不適合農村情況,決定不在新界實施」重要訊息告知新界鄉民所致。謠言 (3)
則是鄉民因地域阻隔,對潔淨局一知半解,惶恐不安之表現。
儘管港督卜力 4 月 7 日發出公告詳細交代如何管治新界,遲來的公告無助消除謠言,抗英呼聲不斷。
尤有進者,總緝捕官梅含理竟打算將屏山警署建在村子背後風水山的山巔。屏山嶺形如「毛蟹」,警署像是「壓在蟹背上的大石」,廣東有一歇後語「大石砸死蟹」,警方做法旋即惹起著重風水佈局的屏山鄉民
(特別是鄧氏家族,警署直接壓在其兩座宗祠的風水線上)
反感,群情洶湧。他們發表聲明說:「英國人的公告不過是為蒙騙愚騃之人。它說田產、稅項和風俗習慣不受干涉,悉仍其舊,那何以來到租借之地,在本村後山興建警署?」港府至此更加百辭莫辯,有理說不清。
加上憂慮英國接管後會無償沒收自己土地
(有一置地公司,為地產商李陛所擁有,大肆收購新界地皮,與駱克聯絡人吳瑞生關係密切,令鄉民懷疑港府想透過這家公司奪回新界土地所有權)、向「地皮主」(即佃戶)
收取地租的權益會被取消,本地大族遂把心一橫,紛紛加入抗英行列。
誠然,部份鄉民被「流氓地痞」或「三合會」恫嚇參與抗英,但整體看來,抗英活動主旋律仍然是既得利益集團 (大宗族)
捍衛自身家業、特權、風俗習慣於不墮。
夏思義認為,如果港府願意妥協,並向鄉民解釋清楚日後發展,雙方未必會兵戎相見。可是,話分兩頭,鄉民對英人成見甚深,處處表達不信任,手握地方軍事力量 -
更練團,港府選擇溝通、妥協,是否合適?
4 月 3
日,大埔鄉民提早發難,火燒為升旗儀式搭建的蓆棚。屏山、廈村父老十分錯愕,來不及準備,推說是「醉酒鬼」所為,但仍派人支援大埔,是為「第一次火燒蓆棚事件」。
14 日,蓆棚再遭火燒,「新界六日戰」正式揭開序幕。
[主要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
2.《解密百年香港 - 聯手抗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JwUJBab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