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驅逐孫中山

1896 年 3 月 4 日,孫中山先生被驅逐出境,5 年內不准至香港。

廣州起義失敗

自從上書李鴻章不獲接見,孫遂投身體制外革命。1894 年 11 月 24 日,孫成立革命組織「興中會」,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隨即密鑼緊鼓籌備武裝起義。

孫首先得到兄長孫眉、鄧蔭南等人的經濟資助,再而在業師康德黎博士 (James Cantlie,香港西醫書院創始人之一) 介紹下認識日本人梅屋莊吉。梅曾說:「君 (指孫) 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加上主動派人往澳門、新加坡、廈門等地替孫購買武器,「興中會」很快具備足夠武裝力量。

不過,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似乎對孫的行動有保留,他於一封信中提到:「孫文仍時時來館,提出務欲我國予以聲援......且不說內部事宜,亦不談黨員人數,又無勃興之準備......尊強盜為英雄豪傑等事,皆恰有閱讀《水滸傳》時的感覺。總之,孫文等所說的要在兩廣獨立成立共和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

概言之,「興中會」透明度不足、綠林色彩濃厚、政治理念欠缺周詳落實計劃,乃日本不願支持孫的原因。

然而,孫並未就此放棄。1895 年 2 月,他聯絡鄭士良、陳少白等舊友於中環士丹頓街 13 號組建「興中會」總部 (外懸「乾亨行」商號招牌以掩人耳目),商討起義細節,同時積極拉攏外國勢力。3 月,「興中會」仝人一致決定先攻取廣州,且採用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

當時,楊衢雲、謝纘泰成立的「輔仁文社」已和「興中會」合併。孫打算在廣州發難,楊則負責後方支援。

孫進入廣州,創「農學會」廣招同道,又定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10 月 26 日) 為起義之日,可惜一切準備就緒,事機竟然外洩,以陸皓東為首的多名「興中會」成員被捕處死,孫遭清廷通緝。

港督下驅逐令

早於 1895 年 8 月,港府下令封閉「乾亨行」。廣州起義失敗後,清廷向港府施壓,要求:(1) 制止孫在香港的政治活動 (2) 將「興中會」的消息通報。港督威廉‧羅便臣為免引起外交紛爭,以「孫逸仙會危害本殖民地的和平與良好秩序」為由,向孫發出驅逐令,孫被迫離開香港,轉赴日本。

臨行前,孫曾寫信給輔政司駱克,質疑港督做法「不符合英國的法律和慣例」,駱克未有正面回應,僅重申:「本政府不願允許任何人在英屬香港地方,組織策動機關以為反叛或謀危害於素具友誼之鄰國......凡若所焉,有礙鄰國之邦交自非本政府所允許」。

孫被逐一事未幾獲得傳媒關注,本港多份報章批評港督做法錯誤。英國國內甚至有議員向殖民地大臣張伯倫提出質詢:「事前中國政府曾否請求香港總督將孫逸仙驅逐出境?若有此事,在採取行動之前,是否呈報過殖民地部?如果這位中國的改革家在英屬領土未曾觸犯英國的法律,能否撤回該驅逐令?」張伯倫答覆:「驅逐令出自港督合理判斷,非清廷迫逼的結果」,拒絕介入事件。

總結

孫中山先生於香港籌備武裝起義,密謀推翻滿清,反映香港從來就是顛覆基地,非單純的經濟城市。

「興中會」成立初期出現透明度不足、綠林色彩濃厚、政治理念欠缺周詳落實計劃等問題,也有一番理由可說。革命往往需要秘密進行,假如孫將內部事宜、會員人數等詳細透露,稍一不慎,相關資料落入清廷手中,「興中會」眾人之安危很大可能受到威脅。又「興中會」骨幹為「四大寇」及三合會成員,講究江湖義氣,只知理念論述,無可厚非。

今天有人取笑鼓吹「香港獨立」的民族黨為兩人政黨、只知論述不知行動。其實,「興中會」草創何嘗不是如此?梁天琦說得好:「1895 年,冇人理佢 (指孫) 之後,成立左『興中會』,開始正式革命。幾時先成功?1911 年。由佢開始走上革命呢條路,用左 16 年先至推翻到滿清政府」,給予民族黨數年時間茁壯成長,焉知其不會是另一個「興中會」?

最後,從威廉‧羅便臣向孫下驅逐令而張伯倫不作干預,可見大英帝國尊重「在地總督擁有最後決定權」(這是「間接管治」一大特色)。總督在殖民地享有自主空間,卻要時刻受獨立傳媒監察,須顧及每個決策有否傷害大英帝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此與當下港共政權一面倒向大陸靠攏,主流傳媒如同共黨喉舌大相逕庭。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吳若蘭不知內情,認為香港「一國兩制」迄今仍運作良好,細觀這座城邦舊日的事跡,豈其然乎!

可是,這不表示「勾結外國勢力」一途不可取,畢竟孫亦透過梅屋莊吉建立武裝力量。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