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 年 5 月 7 日,德輔正式離任,由白加爵士 (Sir George Digby Barker) 署理港督。
白加是軍人出身,1890 年派駐香港,出任駐港英軍司令。今天太平山頂的白加道,就是以他命名。
德輔 1903 年出版了一部回憶錄 "My colonial service in British Guiana, St. Lucia,
Trinidad, Fiji, Australia, Newfoundland and Hong Kong, with
interludes",交代其殖民地公職生涯的點滴,此書保留了不少珍貴史料。
1891 年 12 月 10 日,威廉‧羅便臣爵士 (Sir William Robinson) 抵港履新,是為香港第十一任總督。
羅便臣 1836 年出生於英格蘭東部的沙福郡 (Suffolk)。1874 年獲委任為巴哈馬島 (Bahama Isles)
總督,任職長達六年之久。1881 年,他轉任向風群島 (Windward Islands) 總督。三年後又出任巴巴多斯 (Barbados) 和千里達
(Trinidad) 總督。適值多巴哥 (Tobago) 1889 年與千里達合併,羅便臣順理成章成為這個新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1891
年,羅便臣接替德輔,繼任港督,是年他 55 歲。
張連興批評:「威廉‧羅便臣任內,香港可謂多災多難」。佘義 (二十世紀初港府公務員) 則認為,羅便臣甫到埗,香港即接二連三發生不幸事件。
1894
年,上環太平山街爆發鼠疫,奪去無數寶貴生命,政府開支大增。緊接港元隨白銀價格貶值,港府須大幅增加公務員薪金。沉重的財政壓力,致使庫房短絀,港府被迫向倫敦借二十萬英鎊,才能夠解決當前經濟危機。
政治方面,在倫敦施壓下,港府需要承擔部份軍費 (佔每年總收入 17.5%),惹起英商 (包括遮打、昃臣)
不滿。他們希望阻止政府加稅,且於未來的公帑運用上有更多決定權,遂建議展開政制改革,要求非官守議員佔立法局的多數,大部份議席交由英籍居民普選產生。政改訴求最後遭倫敦以捍衛華人權益之名否決
(由此可見華人勢力抬頭與倫敦抗拒在港英商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羅便臣第二任妻子於香港感染鼠疫離世,香港卻沒有任何地方以羅便臣命名。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3.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