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香港值得英國人引以為傲

德輔 1889 年底因病離港。當時,他可能已經覺得,自己身體無法繼續勝任港督一職,故此在 10 月 31 日提早發表演說,總結任內香港種種變遷。

德輔於演說中指出,香港各方面已經改變。它能夠改變,原因有二:

(1) 得益自和大英帝國直接接觸,致使無數不同種族的人願意離鄉別井,來港發展。

(2) 大量華人因深受自由主義制度、公平待遇、規則正義所吸引,主動 (非被迫) 進入英資企業工作,提供了足夠勞動力。

德輔認為,香港在物質及道德方面的成就,值得世界各國借鏡。另外,英國人應該從香港建設成功,對自己國族身份感自豪。

1891 年是香港開埠 50 周年,英國國務大臣 (the Secretary of State) 特意發出賀電,祝願這座城邦繼續保持繁榮穩定。是年香港非華裔人口已增加到超過 10,000,華人高達 200,000,總體收入約 $ 2,000,000,航運系統能承受 10,000,000 噸貨物,可謂繁盛至極。

儘管「家長威權主義」仍舊存在 (最明顯莫過於國務大臣向港府施壓,不理會立法局內非官守議員及庫務署反對,強行通過增加駐港英軍軍費開支),英商始終喜歡香港,寇松 (George N. Curzon)《遠東問題:日本 - 韓國 - 中國》(Problems of the Far East: Japan - Korea - China) 有以下一段記載,清楚說明他們看法:

與此同時,這裡 (指香港) 的商業競爭明顯較以前激烈......人現在不再期望僥倖,他們相信能力......旅客到處皆可發現由英商聯合組織的強大同盟......他們慢慢累積足夠財富,以確保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返回家鄉,頤養天年。

由於香港崇尚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給予有能者機會創造財富,很多英商前來建立自己一番事業,好讓日後能衣錦還鄉。

不過,長期旅居外地,定必思念家鄉。所以,英商們刻意嚴格保存英國傳統,特別是整潔 (neatness) 和有禮 (decorum)。他們又仿照家鄉建築風格建造私人花園、堤岸等,務求在香港留下永遠的印記。

佘義說得好:

在英商資本和華人勞工奇妙碰觸下,香港這個無利可圖的小島,產生出屬於自己的寶藏。一個用自然花崗岩建成的現代城市已經出現。

今天有人認為「本地華人過去備受英國殖民宗主壓迫」、「香港做到深圳一半就好」,這完全昧於史實。只有在英國殖民管治下,華人才成為「自由人」(free men)。香港亦擁有獨特發展優勢,深圳沒法與之相比。

誠然,倫敦政府未必重視香港,但歷屆港督 (獲殖民地部委派)、英商確實付出了不少心力,此乃無容致疑。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們是在香港複製英國,一個比英國本土更公平、更傳統、更拼搏的新國度。

他朝香港獨立,仇英情緒固屬多餘,另尋一套主流文化也注定騎驢覓驢,枉費精神。請緊記歐威爾 (George Orwell)《1984》的話:「誰掌握過去,誰就掌握未來」,用心發掘香港屹立百年之道,並將歷史古蹟完好保存,才是正途。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