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與李鴻章汲汲於保存自己的政治資本有關。
李鴻章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有功,備受重用。和曾國藩不同,李沒有解散「淮軍」。捻匪作亂,「淮軍」是鎮壓主力。1877 年
(光緒三年),「淮軍」更仿傚德國陸軍編制及訓練方式,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軍隊。適逢李受命創建「北洋水師」,「淮軍」遂與「北洋水師」關係密切,二者同屬李的政治本錢。
1894 年 7 月,日本乘「東學黨之亂」,大幅增兵朝鮮
(清朝為其前宗主國)。消息傳至北京,光緒、翁同龢、李鴻藻皆主戰,獨李鴻章以為不可,堅持用外交方式解決紛爭。李先後要求英、俄等國介入調停,不果。日本早已準備充足,打算不宣而戰,清廷卻錯過了備戰時機,未有把威力最大的開花彈從威海衛海軍基地運往前線,前線只有穿甲彈。彼盈我竭,隨著「高昇號」(清廷租用的英國運兵船)
被日軍擊沉,黃海海戰、平壤陸戰次第展開,清廷最終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亦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為什麼遲遲不肯備戰?軍隊質素低劣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說:「一八九一年 (光緒十七年)
七月九日,循日本政府之邀請,李鴻章特派丁汝昌率定遠、鎮遠等六艦駛往東京灣正式報聘。一時軍容之盛,國際側目......那時恭迎恭送,敬陪末座的日本海軍司令伊東祐亨和東京灣防衛司令東鄉平八郎,就顯得灰溜溜了。東鄉原為劉步蟾的留英同學,但是當東鄉應約上中國旗艦『定遠』號上參觀時,他便覺得中國艦隊軍容雖盛,卻不堪一擊
-
他發現中國水兵在兩尊主炮炮管上晾曬衣服。主力艦上的主炮是何等莊嚴神聖的武器,而中國水兵竟在炮上晾曬褲子,其藐視武裝若此;東鄉歸語同僚,謂中國海軍終不堪一擊也。」
不過,更根本的原因是:李不想失去得來不易的政治影響力,希望保存「淮軍」、「北洋水師」免遭摧毀。
李的心態其實不難理解。觀乎日後袁世凱藉北洋陸軍迫得清帝遜位,連革命黨人也要與其談判,可知手握現代化軍隊與政治影響力之維持相輔相成。
奈何「是禍躲不過」,李鴻章始終難逃失勢厄運。八國聯軍入侵,李在重病彌留之際復被起用,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和約》。沒多久,李就含恨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