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八年抗戰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在江西廬山發表著名的《廬山聲明》,強調「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1937 年 8 月,日軍進攻上海,爆發「淞滬會戰」。國府投放 70 萬精銳入熔爐,結果 20 萬人陣亡。

日軍武備先進充足,且有空軍支援,國軍僅得蘇俄提供戰機數架,槍械不夠分配,徒靠「人海戰術」、「血肉長城」,疑是國府傷亡特大的主因。不過,誠如許倬雲所言,「中國人九死一生,幾乎亡國,而不肯投降,只為了打出一個國格」,事實上,戰事膠著亦粉碎日本「三月亡華」的狂妄,大大消耗日軍實力。

「淞滬會戰」以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掩護國軍向西撤退告終。日軍乘勝南下,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官,進行「南京保衛戰」。

是時,國軍已經元氣大傷,意志消沉,不宜再戰。蔣以南京為「國父」孫中山陵寢所在,不得不守,道義上說得通,軍事部署上卻屬下下之策。一接戰,國軍全無招架之力。唐生智為免部隊私自過江撤退,下令各部隊把控制的船隻交給司令部,又將下關至浦口的兩艘渡輪撤往武漢,還命令第 36 師封鎖從南京城退往下關碼頭的唯一通道 - 挹江門。可惜背水一戰的態度無法換取戰況逆轉,國軍倉促撤退,民眾紛紛逃離南京,釀成一片混亂,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屍體堆滿江面。12 月 13 日,南京淪陷。

日軍大肆強姦婦女、坑殺平民,尤以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進行「百人斬」競賽最為兇殘。保守估計「南京大屠殺」遇害官兵及平民人數約 20 - 30 萬。近年日本「右翼」用「南京事件」形容,實有刻意淡化反人道罪行之嫌!

沿海大城市有鐵路接駁,無山川阻隔,故此,日軍輕易一舉攻下。自國府撤出武漢 (南京陷落,國府以武漢為臨時首都)、遷都重慶,抗戰進入第二階段。丘陵地帶有效牽制日軍機械化部隊,加上敵後游擊戰,曠日持久,日本唯有放棄速戰速決,改與汪精衛合作,成立「偽國民政府」,爭取民心。

歐洲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揭開二戰序幕。英法自身難保,滇緬 (英國)、滇越 (法國) 公路相繼封閉,中國越趨孤立。蘇俄方面,《互不侵犯協定》(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簽署,使蔣失去蘇共軍事支援,形勢更加惡劣。

弔詭的是,在困厄處境中,平型關大捷 (林彪領兵殲滅日軍四五百人)、台兒莊大捷 (李宗仁等領兵殲滅日軍萬餘人)、長沙大捷傳來。大後方成立「西南聯大」,聚集學界精英,或演講,或著述。錢穆《國史大綱》、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馮友蘭《貞元六書》、金岳霖《論道》,俱成書於這時期。

1941 年 12 月是一個重要轉捩點。日本偷襲珍珠港海軍基地,致使美國參戰。

日本之所以冒險偷襲,原因是:「南進」馬來半島、菲律賓、緬甸等地,美國可能派遣龐大艦隊救援 (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必須先發制人,摧毀其海軍實力。

據傳羅斯福事前知道日本圖謀,故意隱忍不發,令美國人因「珍珠港事件」產生民族情緒,順理成章對日宣戰。隨著美國介入,國府獲得有力的盟友,物資補給不成問題,陳納德協助訓練空軍,「反攻」次第展開。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江河日下。德國、意大利戰敗,接替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擔心蘇俄搶先出兵 (德國入侵蘇俄,史太林轉為與英、美、法等盟軍並肩作戰),赤化東北亞,遂秘密計劃在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迫使日本盡快投降。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八年,國府卒之取得最後勝利。

歷經八年抗戰,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且能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昔日失地,包括:台灣、澎湖等。

奈何抗戰把「黃金十年」種種現代化建設毀於一旦,國軍精銳幾乎全部戰死。中共配合蘇俄早一步接收東北,以及日軍留下的精良武裝,戰鬥力倍增。彼竭我盈,沒多久,國共即爆發內戰。

香港則 1941 年 12 月 8 日開始遭受日軍攻擊,憑藉駐港英軍 (莫德庇少將出任司令)、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及溫尼柏榴彈兵營、香港華人軍團、曉士軍團民兵等負隅頑抗,苦撐了十八日。坊間盛傳蔣介石會派兵援港,但礙於孤軍作戰,國府根本無法分出多餘兵力以作增援。12 月 25 日「黑色聖誕」,香港淪陷。經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英國乘日本投降,搶先一步安排前輔政司詹遜成立臨時政府、夏愨少將率領軍艦抵港。張發奎受命收回香港,已不得要領。

鄺智文指出,港府悉心進行戰後重建,使香港避過了出現嚴重饑荒的危機,亦躲開了國共內戰的牽累。日後大陸知識分子因而得以逃難南來,繼續弘揚故國的歷史文化,維持中國傳統於不墮。

這樣看來,國府沒有收回香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