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議而不行,困局難解

港共警隊昨天 (10 月 31 日) 舉行招聘日,據警司余鎧均透露,今次共收到 2,200 份申請,比 7 月份的夏季招募申請多 5%,其中 768 人主要申請督察職位。黑警行列至今不乏年青人加入,除了因為「薪高糧準」,更重要是他們仍然相信警察執勤時可以保持「中立」 (理工大學商科 3 年級學生、首次投考督察的姚小姐說)。「雨傘革命」結束將近一年,本土輿論被描述得空前澎湃,但實情是:年青人對黑警的邪惡形象尚未能完全看清。由此可見,本土運動發展到現在,實在稱不上有什麼成就。

撇開黑警不說,近日有網友在面書表示,對於一眾白領上班族而言,他們根本不曾聽過「本土派」三個字。稍為聽過「本土派」三個字的人,又往往以為陳雲、毓民才是真正的「本土派」,「城邦建國」、「獨立」、「歸英」、「公投自決」等主張,根本從未進入他們的耳朵裡。加上「本土派」人丁單薄,部份地區長期缺乏相關人士 / 組織露面。結果,縱使市民不願支持建制派、泛民,他們亦因沒有更好的選擇而被迫票投泛民 / 放棄投票。泛民憑此可以繼續裝模作樣,小市民則默默忍受生活困苦,敢怒而不敢言。久而久之,怒火勢必轉化成認命。本土思潮確然銳不可擋,大家都清楚自己是香港人,但這一切於改善現實苦況有何裨益?

有人認為,「本土派」之所以未能發揮重大影響力,源於主流傳媒 (例如:無線、《蘋果》、《明報》) 不死。可是,敢問香港多少人仍會定期追看主流傳媒的報導?退後一步,就算各大主流傳媒即時停辦,這代表新興的「本土派」網上新聞平台可以取而代之嗎?難道市民不可以選擇不看新聞?誠然,主流傳媒的偏頗或有窒礙「本土派」領袖人物曝光的機會,但以此為「本土派」未能壯大的關鍵,這似乎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因素:香港普羅市民的鴕鳥心態。

據此,再看本土派內部的口誅筆伐,就更加顯得可笑了。人渴望改變社會現實而最終發現無能為力,希望另闢蹊徑以尋找滿足感,這是可以諒解的。然而,過份沉溺的話,香港始終無法走出困局,口誅筆伐如是,冷嘲熱諷各政治人物亦如是。

明代儒者王陽明說得好:「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困局還是需要透過身體力行來打破,口舌、筆桿只是合理化行為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