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解除封鎖

堅尼地在任期間,解決了清政府「封鎖」香港的問題。

事件始末

早在 1865 年,清政府已經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設立海關,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等事務。適逢香港開埠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由貿易港,外國商船川流不息地經維多利亞港前往中國各通商口岸,華人船隻亦可享有不受限制的活動自由,很多商人於是乘機以「走私漏稅」的方式運載鴉片、泰國和越南的大米至中國,嚴重損害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有見及此,清政府規定,凡是由香港駛出、前往非通商口岸的中國載貨帆船,一律需要被截留檢查,且按規定繳稅。

清政府當時面對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嚴厲打擊「走私漏稅」可說是無可厚非。然而,對於香港的商人來說,此一做法無疑帶來極大的不便。麥當奴上任後,旋即向清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倫敦政府也表態支持麥督,卻始終未能造成任何改變。

清政府後來更變本加厲,派出一艘快速巡洋艦拖著一列海關躉船,停泊在香港外海,專門作檢查之用。其又於急水門、東龍洲設立稅關,晝夜巡查。香港的航運業因此遭受重大影響,歐籍商人稱呼清政府的做法為「封鎖」(Blockade) 香港。

堅尼地於 1872 年接任港督。12 月 15 日,他委任香港商會主席賴星、港務處長湯式、總登記官湯隆基組成三人委員會,調查清政府的安排如何令本地商人深感不滿。1874 年 9 月 14 日,公開會議正式召開,不少商人 (除了怡和洋行的域陶) 在會上批評清政府的做法猶如「有組織地侵犯此一港口的自由」(an organized invasion of the freedom of the port)。儘管英國外交部傾向恪守《煙台條約》(The Chefoo Convention) 以下一條:

......現在議定,即由英國選派領事官一員,由中國選派平等官一員,由香港選派英官一員,會同查明核議、定章遵辦。總期於中國課餉有益,於香港地方事宜無損。

殖民地大臣卡納豐 (Lord Carnarvon) 不同意香港商人的看法:

中國政府在公海或其領海上搜查本國船隻的權利不容置疑......所申訴的中國政府行使這一搜查權利......並未影響該港口的自由,不構成提出外交抗議的有效理由。

堅尼地一直站在香港商人那邊,替他們發聲,認為香港屬於外國港口、是一個自由港,貿易管制應該盡量減至最少。

終於,隨著「八瑤灣事件」(發生在 1871 年,指琉球漁民因誤闖排灣族領地而遭台灣原住民出草身亡)、「牡丹社事件」(發生在 1874 年,指日本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相繼發生,清政府急需列強出面為之斡旋,堅尼地乘機向清政府施壓,要求解除對香港的「封鎖」,撤走停泊在香港外海的檢查船。長達七年的「封鎖」至此告一段落。

若干評議

清政府嚴查香港船隻,純粹為了確保自身的財政收益,卻引起香港歐籍商人的困擾,航運業遭受重大打擊。又堅尼地能夠成功協助香港解除「封鎖」,主要依賴清政府面臨「外憂」(日本進攻台灣)。由此印證一個事實:「中國越強大,香港越衰頹,反之亦然」(司徒華說:「百餘年來,香港是殖民地,因而遠離很多源自中國的災難;然而,我未能與祖國同胞一起經歷,心中有愧」。他似乎忽略了:香港過去之所以成功,全靠百餘年來中國的積弱、墮落。一旦中國走向強大,香港將距離死亡不遠。思慮不周,以致政治立場有誤,變相出賣、葬送香港,這是「民主回歸派」的致命傷)。

另外,商人們以捍衛「此一港口的自由」不滿清政府的「封鎖」,獲得堅尼地大力支持,這反映香港珍視自由的傳統乃奠基於歷代歐籍商人、港督的努力堅持上。高馬可在《帝國的邊緣》(Edge of Empires) 中指出,殖民統治並不只是有壓迫,它同時體現著一種解放。末代港督彭定康甚至在 97 主權移交前夕說:「北京那班老頭子真正了解香港如何成功嗎?」,凡此種種,俱不是出於刻意扭曲、夜郎自大之心,而是立足在對歷史事實的客觀理解上。

至於堅尼地拒絕附和英國外交部、殖民地大臣的意見,與香港商人站在同一陣線,何機為香港爭取最大的利益,此一方面體現著「專職總督」的特色 (從香港的角度思考問題,集中關注香港市民的福祉,並非傾向捍衛英國政府的利益),一方面亦令香港的自主性得以保持。

結語

今天的香港人對堅尼地尚且缺乏認知,更遑論清楚掌握「解除封鎖」一事的細節和背後所隱含的歷史意義。香港史日後必須獨立成科,旨在令香港人對自身的歷史有真切認識。

唐太宗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仁人志士要導引當下荒謬的香港重返正軌,虛心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是第一步。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3. 葉國華,《維港故事:獨掌難鳴》。

4. 徐承恩,<中港矛盾:《香港簡史》未算敏感>。

5. 蘇賡哲,<民主回歸派的幻滅>。

6. 英國廣播公司 (BBC),《末代港督彭定康》(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