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 年 3 月,正當「英法聯軍之役」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英領事巴夏禮 (Sir Harry Smith Parkes)
對時任「香港總督」的羅便臣提出,向廣東政府租借九龍半島南部
(特別是尖沙咀一帶的土地),作為來華英軍的駐紮營地。羅便臣同意其建議,與兩廣總督勞崇光展開交涉。礙於客觀形勢上英軍四十四團早已在尖沙咀登陸,勞崇光被迫將九龍半島南部租借給英國,年租銀
500 兩。
英國之所以租借九龍半島南部,純粹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儘管清廷在 1860 年 10 月答應割讓九龍半島南部予英國
(根據《北京條約》),這無助改變英國的初衷。故此,戰事結束後,巴夏禮旋即代表軍方要求將九龍半島南部撥歸予英軍作為軍營之用。安德葛以下一段描述可以為證:
當被問及對九龍的土地有什麼需求時,(英國) 海軍和陸軍當局幾乎清一色地回應:需要將整塊土地用作軍事用途。海軍司令部 (Admiralty)
甚至要求將整條海岸線 (只有 400 碼土地除外) 和內陸地區變成軍事駐紮的地方。
不過,羅便臣似乎並不贊同巴夏禮的主張。他認為,新獲得的土地應作為商業及居住用地,以保障香港將來的利益。
雙方爭持不下,互不相讓。最後,有關問題轉交倫敦政府提供參考意見,予以解決。
說到這裡,有兩個要點值得大家注意:
第一,羅便臣不同意巴夏禮的建議,主要因為他是香港的「專職總督」,隸屬英國「殖民地部」而不是「外務部」,需以香港長遠的利益為依歸
(有關這方面的詳情,可參考<專職總督>一章)。
第二,由倫敦政府提供參考意見以解決九龍用途爭議,可見港英政府有一套維持穩定管治的系統、模式。李彭廣說得好:
除了殖民地的管治團隊是由英國官員所組成外,在殖民地所建立的典章制度和運作邏輯都是以英國的系統和經驗作為藍本,經過適量的調整便施行於殖民地。因此,殖民地政府更可借鑒英國的管治經驗,作為參考。具體言之,如果派駐殖民地的英國官員在管治或決策時遇上問題,便可尋求英國政府給予政策意見和建議;又或者是透過殖民地部
/ 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官員在巡視時或其後所作的報告,與殖民地官員就管治方針和迫切問題作出溝通,並給予方向性的提示或建議。
只可惜 97 主權移交後,英國全面撤出香港,代之以北方欠缺政治智慧的中共
(中共有的是革命鬥爭的經驗、陰謀詭計,不是有助長遠管治的政治智慧)。今天香港落入社會嚴重撕裂、政治爭拗不斷、文化發展停滯等一連串困境,關鍵在於:過去維持穩定管治的系統、模式已然不再。
言歸正傳。羅便臣向殖民地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紐卡素公爵 (The Duke of
Newcastle,原名 Henry Pelham-Clinton)
表示,九龍不能完全作為軍事用地,它必須同時顧及在港商人的經濟需要。歷經三年多的爭論,紐卡素公爵於 1863 年 10 月 10
日的一份官方文件中同意羅便臣的看法,並高度讚揚羅便臣致力擁護香港的利益。到了 1864
年,羅便臣單方面將邊界推擴至深水埗一帶,並將英軍遷往該地,事件終於告一段落。
安德葛說:「九龍半島能被保留以用作公共發展,全賴羅便臣一人的堅持和努力」,誠哉斯言!
更重要的是,羅便臣能為香港發聲,拒絕唯命是從,屈就英國軍方,這在今天的香港依然難能可貴。
[主要參考資料]
1. 安德葛 (G. B. Endacott),A Biographical Sketch-Book of Early Hong Kong。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3. 李彭廣,《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