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中委黃成智日前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表示,只要中央政府願意重啟「政改五部曲」和取消功能組別的立法會選舉,泛民主派未嘗不可考慮「袋住先」。
被問及泛民普遍認為「一旦接受了政改方案,中央以後便不用再承受國際壓力,可以對外宣稱已經兌現承諾」,黃成智不以為然。他援引近日歐洲各國搶先加入亞投行的例子,指出國際上不少國家皆是以經濟掛帥,只顧一己私利,泛民口中所謂「國際壓力」根本並不存在。
黃氏又重申,有條件地「袋住先」不等於接受有篩選的普選制度,而只是想藉著普選制度所給予的投票權,刺激每位香港市民有更大的動力去監察整個特首選舉的過程,以及這個全新的普選制度如何具體地落實。他指出,倘若市民對各個候選人不滿意,即使現在沒有「白票守尾門」的機制,他們仍然可以透過在票站靜坐、在網上進行公投,以製造另一個清清楚楚的民意選擇。屆時,當選的特首被揭示全面缺乏認受性,體制外抗爭的力量自然得以累積,政府、抗爭者拉鋸的死局因而可被破解。
對於黃氏的見解,筆者不甚苟同。
首先,即使香港市民擁有因通過「偽政改方案」而帶來的投票權,他們不見得就有更大的動力去討論、監察、審視整個 2017 年的特首選舉。
歷經「雨傘革命」七十九日的街頭佔領,香港市民基本上已經清楚「八三一」決定無法被撼動。換言之,特首候選人必需經過提委會提名,香港人無法直接提名候選人。這一安排下,候選人清一色為「愛國愛黨」人士幾乎可以預見,他們卻不一定是香港市民的心中所屬。面對眾多揀不下手的選項,人慣常的心理就是放棄選擇,哪怕投票權已經在手。前往票站的意欲早已失去,更遑論參與選舉前的討論、監察選舉制度。
其次,退一步,假設市民真的有更大的動力去討論、監察、審視整個 2017 年的特首選舉,靜坐、公投等「和理非非」的抗爭方式亦不可取。
倘若我們細心觀察「雨傘革命」期間港共政權的反應,其可謂從未在原來的立場上退讓。萬人佔領主要交通幹道,效果尚且不彰,寄望靜坐、公投等更為溫和的抗爭方式可為香港帶來真正的民主,這無異於投石入海,永無音訊!
其三,有關「國際壓力」並不存在,這完全忽略了西歐 (特別是英、美各國) 的自由民主傳統所發揮的影響力。
毫無疑問,在平常的情況下,世界各國普遍以經濟掛帥。可是,我們必須注意,一個國家著重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不代表它就會放棄對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捍衛,更不代表它不會譴責其他地方對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破壞!事實上,觀乎加拿大、美國相繼為香港政改舉行聽證會,英國下議院在「雨傘革命」期間對香港的關注,「國際壓力」雖然薄弱,但並非完全不存在。
黃氏以為各國為求一己的經濟利益,不惜犧牲對自由、民主的堅持,這只怕是用了香港人「只求功利」的主觀眼鏡看世界,非世界之本相。
當然,黃成智的見解或來自部份泛民中人,目的在於測試民意能否接受「袋住先」 (儘管黃氏矢口否認)。
姑勿論如何,黃氏看法的漏洞,正好反映泛民主派日暮途窮,否決「政改方案」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