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李光耀逝世對香港的啟示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於 3 月 23 日清晨病逝,享年 91 歲。主流傳媒集中回顧其生前的建國事跡,對他的功過作出評論。然而,筆者更想指出,李光耀過去管治新加坡的經驗,以及李光耀逝世這件事本身,對香港日後的發展而言是別具意義的。以下筆者嘗試略為闡釋。

汲取西方思想,值得港人借鑒

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奉行「社會民主主義」學說。所謂「社會民主主義」,其中心要旨在於:在維持國家經濟繁榮的同時,政府必須首先顧及低下階層的生活需要。新加坡過往一度向港英政府取經,學習有關興建公共房屋的政策,以解決低下階層人士的住屋需求。這正是落實「社會民主主義」學說一個顯著的例子。

又李光耀反對一面倒接受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卻高舉「亞洲價值觀」,推崇精英政治,這與古希臘大哲柏拉圖的政治見解亦有若干類似的地方。柏拉圖在其著作《共和國》中曾引用「舵手的比喻」反對實行民主政治。他指出,正如船隻必須交由具有豐富航海術、海洋知識、領航術的舵手駕駛一樣,國家亦必須由接受過政治統治術訓練的「哲學王」(Philosopher King) 來管治,不可由一群無知的人民作決策。李光耀曾說:「政客不應該討好選民。政策也不應該以選民的短期看法或期望為依據,而應該考慮到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李氏之言何嘗迥異於柏拉圖的見解?何嘗不主張由少數精英治國?

誠如黃毓民在<亞洲價值,西學為體>一文中指出,李光耀之所以能夠成功管治新加坡,背後源於他汲取了不少西方思想,特別是西方的「社會民主主義」和保守思想。近人往往以為李光耀只知「陽儒陰法」、保守東亞傳統價值,這看法顯然與事實不符。

香港將來若要建國,汲取西方不同流派的思想自然少不了。不過,和新加坡人不同,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已然成型,對民主的盼望異常殷切,主動參與政治的意欲亦與日俱增。盧梭、洛克等自由主義學者的作品或應取代柏拉圖的《共和國》,作為香港人爭取真普選的必讀書。

「李光耀逝世」象徵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與其接受現實,不如勇武抗爭

李光耀過去並不相信主權移交後的香港可以享有真正的民主。

他認為,北京從來只是把香港作為經濟模範,卻不容許香港作為政治的模範。50 年後,北京必然不會容許香港與廣東有任何的不同。倘若香港實現真正的民主,這無異於獨立、脫離中共。故此,北京不會給予香港真正的民主。儘管香港人值得享有民主,但值得不代表會得到。

李光耀按照上述的推測,大力反對彭督當年的政制改革。其又建議香港人熟習中國的國情,以便日後適應中、港兩地的融合。

作為一個務實的政治家,李光耀呼籲香港人接受現實,不要和北方的中共對抗,這似乎無可厚非。

只是,他忽略了一點:歷史是會發展、演變的。隨著香港本土意識日趨成熟,中共的經濟增長暗藏隱憂,香港未必沒有條件挑戰中共。

李光耀的離世,放在今天香港的抗爭處境下觀之,未嘗不能作為一標誌,代表著適應中、港融合的路已經過時,勇武抗爭才是香港今後唯一的出路。

結語

李光耀的逝世不只是屬於新加坡人的大事,它同時是一個契機,讓香港人反思日後建國的路向,鞏固當下抗爭的決心。各位切勿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