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 在現代世界 (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的影響)
中是很難找到一席生存之地的。現代世界重視速效、「工具理性」的運用、民主制度的落實、與陌生人的良性社交互動、法律條文的信守,「華夏文化」卻主張生活細節的享受、以民為本的精英管治、宗族優先的社交觀、口頭承諾的重要。後者由是處於「現代化」進程的邊緣位置,苟延殘喘
(又「華夏文化」向來強調服從權威,反對一切發自理性的懷疑,這亦與西方的傳統文化契接不上)。
「華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既「半死不活」,一個城市 /
國家要擠身今天的國際舞台,其自不能單靠復興「華夏文化」,而必須學習中國傳統以外的文化,特別是西方「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出現後所衍生的一連串政治經濟制度、社會及文化價值觀。香港過去能成為令人眼前一亮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國際大都會」,與香港於政治上能採取「三權分立」、經濟上能落實「自由市場」、社會上能重視種族平等、文化上能保障言論及出版自由有密切關係。單純恢復「華夏文化」是開不出這樣輝煌的成就的!
比觀今天的中國大陸,大陸倒是徹頭徹尾體現著「華夏文化」。儘管不少香港人至今仍強調自己是反對「中共」而不是「中國」,今天的中共何嘗主張「國際主義」、「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財產公有制」?相反,習總日常的議政格局,根本就是歷代中原王朝
(特別是唐代以前)
的「坐而論道」!而民間「讀經」成為風尚,大學裡研究中國歷史、哲學的學者漸多,「中華民族」被標舉為擁有悠久歷史的優秀民族,這更分明是「華夏文化」復興的表徵,何來有「共產主義」的色彩?
正因中共只知恢復「華夏文化」,卻不知吸收西方現代的智慧,才造成今天中國在國際上之尷尬、難堪。而要令中國自信地面向國際,時刻慎防「外國勢力」實在不需要,關鍵只在於:主客易位。改變「華夏文化本位」的立場,以開放的心胸全面認識、學習、了解現代西方之種種,再而將「華夏文化」轉變成對現代西方制度及文化的一種輔助、補充。
香港過去一百五十年,正是貫徹著以「現代西方制度、文化」為本,且將「華夏文化」置於「作客」、「輔助 /
補充」的地位。這是「華夏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下更新其自身之正途,也是「華夏文化」於將來綿延不絕的唯一出路!「城邦派」反而主張「華夏文化」作為「香港自治 /
建國」的主幹,這不但有違香港過去的歷史發展,而且無異於戕賊「華夏文化」之壽命。其不值得全盤接受,事甚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