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首任港督

1842 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自此永久割讓予英國。

而砵甸乍爵士 (Sir Henry Pottinger,1789 年 10 月 3 日 - 1856 年 3 月 18 日,清廷譯作璞鼎查) 則是香港的第一任總督。

早年經歷

砵甸乍在未涉觸香港事務時,其已有豐富的軍事和地方行政經驗。據史載,他曾在:

(1) 1804 年於信德 (Sindh,今巴基斯坦境內) 參軍;

(2) 1806 年加入「東印度公司」;

(3) 1809 年以中尉身分於馬拉他 (Mahratta) 參與戰事;

(4) 1820 年獲委任為信德的「行政官」,於任內促進當地交通;

(5) 海得拉巴 (Hyderabad,今印度境內) 出任「行政官」。

砵甸乍不單純是「一介武夫」,更具有熟練的行政手腕、施政技巧,這終令他得到外務大臣巴麥尊的賞識,起用他取代查理‧義律,成為英方全權代表,兼香港行政官、駐華商務總監。事在《穿鼻草約》草擬後不久 (巴麥尊不滿查理‧義律同意《穿鼻草約》,令英國得益太小,故將之撤換)。

1841 年 8 月,「鴉片戰爭」將近尾聲。砵甸乍率領英軍沿江北上,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地。清廷派遣奕經還擊,大敗而回。砵甸乍不久乘勝進犯長江口,攻克吳淞、寶山和上海。至 1842 年 7 月,又佔領鎮江。8月,英軍兵臨南京城下。

面對無可逆轉的軍事挫敗,清廷只好求和。經過四次議約 (在南京靜海寺) 後,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人,於 1842 年 8 月 29 日,與砵甸乍在英艦 HMS 皋華麗號 (HMS Cornwallis) 上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正式結束。

「鴉片戰爭」的落幕,意味著砵甸乍得以暫時告別戎旅生涯。然而,他將面對一全新的挑戰:管治香港。

出任港督

1843 年 4 月 5 日,維多利亞女皇正式頒發《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同為港英政府的重要憲制性法律文件)。6 月,《制誥》抵港。耆英與砵甸乍於 6 月 26 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後,砵甸乍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

香港雖然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砵甸乍卻始終未有以戰勝國的傲慢對待香港的原居民。這由他於 1842 年 10 月 27 日在香港發出的一份告示得到證明。

他說:

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許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

這是何等的寬仁!絲毫沒有羞辱香港本地人士的態度。再者,他彷彿為香港定下了一條發展路向:作為國際貿易的場所。這決不是沒有遠見的人士所能為。

砵甸乍後來又依據《制誥》成立香港政府,設立了議政局 (後來改稱行政局)、定例局 (後來改稱立法局) 和最高法院,實行「三權分立」。

1843 年 8 月,砵甸乍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 (包括:莊士敦、摩理臣、金尼) 加入定例局。連同砵甸乍本人在內,定例局最初只有四位成員。1844 年 1 月 11 日,定例局舉行首次會議。1844 年 2 月 26 日,定例局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砵甸乍的作為,對今天的香港仍產生著正面的影響。「港英殖民歷史乃一段屈辱,不堪回首」根本是歪曲史實,不足為信。

黯然回國

不過,砵甸乍經常干預駐港軍官的軍務。其又恪守《南京條約》,不准英國商人在通商口岸 (《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 以外的地方走私鴉片,惹起英國商人不滿。在備受孤立的情況下,砵甸乍終在 1844 年 5 月 7 日卸任總督一職,黯然返回英國,成為任期最短的香港總督。

結語

砵甸乍返國後,英國改派戴維斯爵士 (Sir John Francis Davis,1795 年 7 月 16 日 - 1890 年 11 月 13 日) 接任香港總督。

砵甸乍後來相繼在開普、馬德拉斯出任總督。1856 年,砵甸乍逝世,享年 66 歲。

砵甸乍將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援引至香港,卻不摧毀香港原住民的固有文化、習慣,且重視條約道德,這皆有助塑造香港獨有的優勢。香港能順利走上現代化道路,成為國際聞名的城市,砵甸乍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