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六二年,唐玄宗、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 (即李俶,曾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安史亂時為「天下兵馬元帥」)
即皇帝位,是為唐代宗。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五月) 庚寅,立成王俶為皇太子。(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冬,十月,甲辰,冊太子,更名曰豫。(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李豫之所以能夠成為太子,主要原因有三:
(1) 李豫深得肅宗的信賴、喜愛。
(2) 山東士族如李揆等,全力支持冊立李豫。
(3) 張皇后所生的兩名兒子,一個早死,一個年幼,不足以登帝位。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五月)
張后生興王佋,纔數歲,欲以為嗣,上疑未決,從容謂考功郎中、知制誥李揆曰:「成王長,且有功,朕欲立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賀曰:「此社稷之福,臣不勝大慶。」上喜曰:「朕意決矣。」庚寅,立成王俶為皇太子。揆,玄道之玄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六月)
甲申,興王佋薨。佋,張后長子也,幼曰定王侗。張后以故數欲危太子,太子常以恭遜取容。會佋薨,侗尚幼,太子位遂定。(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
又玄宗死前,由於遭受宦官李輔國的逼迫,其只好遷出興慶宮,移居西內。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六月)
李輔國素微賤,雖暴貴用事,上皇左右皆輕之。輔國意恨,且欲立奇功以固其寵,乃言於上曰:「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諭不能解,不敢不以聞。」上泣曰:「聖皇慈仁,豈容有此!」對曰:「上皇固無此意,其如群小何!陛下為天下主,當為社稷大計,消亂於未萌,豈得徇匹夫之孝!且興慶宮與閭閻相參,垣墉淺露,非至尊所宜居。大內深嚴,奉迎居之,與彼何殊,又得杜絕小人熒惑聖聽。如此,上皇享萬歲之安,陛下有三朝之樂,庸何傷乎!」上不聽。興慶宮先有馬三百匹,輔國矯敕取之,才留十匹。上皇謂高力士曰:「吾兒為輔國所惑,不得終孝矣。」
輔國又令六軍將士,號哭叩頭,請迎上皇居西內。上泣不應。輔國懼。會上不豫,秋,七月,丁未,輔國矯稱上語,迎上皇游西內,至睿武門,輔國將射生五百騎,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興慶宮湫隘,迎上皇遷居大內。」上皇驚,幾墜。高力士曰:「李輔國何得無禮!」叱令下馬。輔國不得已而下。力士因宣上皇誥曰:「諸將士各好在!」將士皆納刃,再拜,呼萬歲。力士又叱輔國與己共執上皇馬鞚,侍衛如西內,居甘露殿。輔國帥眾而退。所留侍衛兵,才尪老數人。陳玄禮、高力士及舊宮人皆不能留左右。上皇曰:「興慶宮,吾之王地,吾數以讓皇帝,皇帝不受。今日之徙,亦吾志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玄宗日夜思念兒子肅宗,卻因李輔國、張皇后從中作梗,未能與之相見。
(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五月)
初,李輔國與張后同謀遷上皇於西內。是日端午,山人李唐見上,上方抱幼女,謂唐曰:「朕念之,卿勿怪也。」對曰:「太上皇思見陛下,計亦如陛下之念公主也。」上泫然泣下,然畏張后,尚不敢詣西內。(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直至公元七六一年年底,肅宗才朝玄宗於西內。
戊戌,冬至;己亥,上朝上皇於西內。(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然玄宗於次年 (公元七六二年) 即離開人世,崩於神龍殿,享年七十八歲 (高力士聽聞玄宗死訊後,嘔血而卒)。
甲寅,上皇崩于神龍殿,年七十八。(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高力士遇赦還,至朗州,聞上皇崩,號慟,嘔血而卒。(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玄宗死後,肅宗哀思父親日亟,竟致病情轉趨惡化 (肅宗自仲春開始即一直患病,未嘗好轉)。其最後決定「命太子監國」,讓李豫累積治國經驗。
乙卯,遷坐於太極殿。上以寢疾,發哀於內殿,羣臣發哀於太極殿。蕃官剺面割耳者四百餘人。丙辰,命苗晉卿攝冢宰。上自仲春寢疾,聞上皇登遐,哀慕,疾轉劇,乃命太子監國。甲子,制改元;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赦天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肅宗於玄宗死後十六日一病不起,享年五十二歲。
肅宗駕崩當晚,張皇后、越王係等人同時被殺 (被李輔國、程元振誣陷「對太子李豫不利」),李豫無力挽救。
初,張后與李輔國相表裏,專權用事,晚年,更有隙。內射生使三原程元振黨於輔國。上疾篤,后召太子謂曰:「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其罪甚大,所忌者吾與太子。今主上彌留,輔國陰與程元振謀作亂,不可不誅。」太子泣曰:「陛下疾甚危,二人皆陛下勳舊之臣,一旦不告而誅之,必致震驚,恐不能堪也。」后曰:「然則太子姑歸,吾更徐思之。」太子出,后召越王係謂曰:「太子仁弱,不能誅賊臣,汝能之乎?」對曰:「能。」係乃命內謁者監段恆俊選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長生殿後。乙丑,后以上命召太子。元振知其謀,密告輔國,伏兵於陵霄門以俟之。太子至,以難告。太子曰:「必無是事,主上疾亟召我,我豈可畏死而不赴乎!」元振曰:「社稷事大,太子必不可入。」乃以兵送太子於飛龍廐,且以甲卒守之。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係、段恆俊及知內侍省事朱光輝等百餘人,繫之。以太子之命遷后於別殿。時上在長生殿,使者逼后下殿,並左右數十人幽於後宮,宦官宮人皆驚駭逃散。丁卯,上崩。輔國等殺后並係及兗王僴。是日,輔國始引太子素服於九仙門與宰相相見,敍上皇晏駕,拜哭,始行監國之令。戊辰,發大行皇帝喪於兩儀殿,宣遺詔。己巳,代宗即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補充資料:從肅宗立儲看「山族士族」的影響力
治史者每以為,唐代自太宗至武則天,門閥世族的影響力已日漸衰弱。代之而興的,乃是透過科舉進身仕途的士族階層。這看法其實並不恰當。
我們試觀肅宗聽李揆「此社稷之福,臣不勝大慶」後說「朕意決矣」,這明顯是參考「『山東士族』的意見」以解決「太子之位誰屬?」的問題
(李揆乃李玄道的玄孫。李玄道出身隴西李氏,乃山東士族)。倘若「山東士族」的影響力已然大減,肅宗決不可能有此做法、說上這一番說話。這正好反證「山東士族」在唐代中葉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