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宗有一皇后張氏,史稱「張皇后」。
張皇后,南陽西鄂人,後徙家昭應 (另一說為鄧州向城人,家徙新豐)。
肅宗張皇后,本南陽西鄂人,後徙家昭應。(《舊唐書‧后妃下》)
肅宗廢后庶人張氏,鄧州向城人,家徙新豐。(《新唐書‧后妃下》)
他的祖母竇氏,乃玄宗母親昭成皇太后 (即竇德妃) 之妹。昭成皇太后被武則天殺死,玄宗幼年喪母,其日常育養,全賴竇氏。玄宗因此視竇氏如親母。
昭成為天后所殺,玄宗幼失所恃,為竇姨鞠養。(《舊唐書‧后妃下》)
祖母竇,昭成皇后女弟也。玄宗幼失昭成,母視姨,鞠愛篤備。(《新唐書‧后妃下》)
玄宗即皇帝位,竇氏被封為「鄧國夫人」,蒙享榮寵。其所生的五名兒子
(包括:去惑、去疑、去奢、去逸、去盈),盡皆位極人臣。其中,去盈更得以娶玄宗的女兒常芬公主為妻。至於去逸,則是張皇后的生父。
景雲中,封鄧國夫人,恩渥甚隆。其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皇姨弟也,皆至大官。去盈尚玄宗女常芬公主。去逸生后......
(《舊唐書‧后妃下》)
帝即位,封鄧國夫人,親寵無比。五息子,曰去惑、去疑、去奢、去逸、去盈,皆顯官。去盈尚常芬公主。去逸生后。(《新唐書‧后妃下》)
肅宗李亨仍為忠王時,其本已納韋元珪的女兒為孺人。李亨後來被立為太子,韋孺人順理成章升格為「太子妃」。此時,張氏的位置只是「良娣」(皇太子妾,地位僅次於太子妃),故後世史家又稱張后為「張良娣」。
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舊唐書‧后妃下》)
肅宗韋妃。父元珪,兗州都督。肅宗為忠王時,納為孺人,及升儲位,為太子妃,生兗王僴、絳王佺、永和公主、永穆公主。(《舊唐書‧后妃下》)
肅宗為忠王時,納韋元珪女為孺人。既建太子,以孺人為妃,后為良娣。(《新唐書‧后妃下》)
韋堅開罪權相李林甫而遇害。韋堅乃韋妃之兄。適逢當時李亨被李林甫等人追擊,為了自保,李亨只好與韋妃斷絕所有關係。韋妃後來「削髮被尼服,居禁中佛舍」(一說幽禁宮中)。她最後於長安失陷時落入安史叛軍之手,至德二載
(公元七五七年) 死於長安。
天寶中,宰相李林甫不利於太子,妃兄堅為刑部尚書,林甫羅織,起柳勣之獄,堅連坐得罪,兄弟並賜死。太子懼,上表自理,言與妃情義不睦,請離婚,玄宗慰撫之,聽離。妃遂削髮被尼服,居禁中佛舍。(《舊唐書‧后妃下》)
妃兄堅為李林甫構死,太子懼,請與妃絕,毀服幽禁中。安祿山反,陷于賊,至德中薨。(《新唐書‧后妃下》)
「太子妃」一位懸空,為張良娣帶來了改變命途的契機。
不過,就張良娣個人而言,她也有不少優點。
據史書記載,張良娣秀外慧中,聰穎而能辯,頗能迎合肅宗的心意。
后辯惠豐碩,巧中上旨。(《舊唐書‧后妃下》)
始,妃既絕,良娣得專侍太子,慧中而辯,能迎意傅合。(《新唐書‧后妃下》)
張良娣性巧慧,能得上意......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西京失守,玄宗避難入蜀。張良娣一直伴隨太子李亨左右。
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 (《舊唐書‧后妃下》)
玄宗西幸,娣與太子從...... (《新唐書‧后妃下》)
尤有進者,肅宗決定不隨玄宗入蜀,改為北赴靈武,這亦是受到張良娣的影響。
......車駕渡渭,百姓遮道請留太子收復長安。肅宗性仁孝,以上皇播越,不欲違離左右。宦者李靖忠啟太子請留,良娣贊成之,白於玄宗。(《舊唐書‧后妃下》)
......度渭,民鄣道乞留復長安,太子不聽。中人李輔國密啟,娣又贊其謀,遂定計北趣靈武。(《新唐書‧后妃下》)
張良娣的行事作風,實更近於唐中宗時之韋皇后,而遠於玄宗之楊貴妃。
史書有張氏謂「妾自當之」的記載。
太子如靈武,時賊已陷京師,從官單寡,道路多虞。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禦非婦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險難,兵衛非多,恐有倉卒,妾自當之,大家可由後而出,庶幾無患。」(《舊唐書‧后妃下》)
時軍衛單寡,夕次,娣必寢前,太子曰:「暮夜可虞,且捍賊非婦人事,宜少戒。」對曰:「方多事,若倉卒,妾自當之,殿下可徐為計。」(《新唐書‧后妃下》)
......從上來朔方。時從兵單寡,良娣每寢,常居上前。上曰:「禦寇非婦人所能。」良娣曰:「蒼猝之際,妾以身當之,殿下可從後逸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又有張氏產子未幾,即連夜為戰士縫衣的記錄。
及至靈武,產子,三日起縫戰士衣。太子勞之曰:「產忌作勞,安可容易?」后曰:「此非妾自養之時,須辦大家事。」(《舊唐書‧后妃下》)
駐靈武,產子三日,起縫戰士衣,太子敕止,對曰:「今豈自養時邪?」(《新唐書‧后妃下》)
至靈武,產子;三日起,縫戰士衣。上止之,對曰:「此非妾自養之時。」(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張氏對丈夫的不離不棄,與丈夫共歷困厄,這簡直是韋皇后鼓勵中宗振作的「摹本」,如出一轍。妻子賢慧如此,作為丈夫的肅宗自是憐惜不已。張良娣不久被冊封為「淑妃」,其父親被贈予「尚書左僕射,姊妹皆封號,弟清、潛尚大寧、延和二郡主」。
肅宗即位,冊為淑妃。贈父太僕卿去逸左僕射,母竇氏封義章縣主,姊李曇妻封清河郡夫人,妹師師封郕國夫人。(《舊唐書‧后妃下》)
乾元初,冊拜淑妃,贈其父尚書左僕射,姊妹皆封號,弟清、潛尚大寧、延和二郡主。(《新唐書‧后妃下》)
上以是益憐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乾元元年 (公元七五八年) 四月,張淑妃被冊封為皇后。其家族中人,盡皆顯貴。
乾元元年四月,冊為皇后。弟駙馬都尉清加特進、太常卿同正,封范陽郡公。(《舊唐書‧后妃下》)
遂立為皇后,詔內外命婦悉朝光順門。(《新唐書‧后妃下》)
可惜的是,好景不常,張皇后只可以與肅宗共患難,卻不可以與肅宗共富貴。因張皇后漸漸萌生干預朝政的意欲。
她先後勾結宦官李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政事」。
皇后寵遇專房,與中官李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政事,請謁過當,帝頗不悅,無如之何。(《舊唐書‧后妃下》)
后能牢寵,稍稍豫政事,與李輔國相助,多以私謁橈權。(《新唐書‧后妃下》)
又對於山人李泌、建寧王李倓痛惡欲絕。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九月)
上皇賜張良娣七寶鞍,李泌言於上曰:「今四海分崩,當以儉約示人,良娣不宜乘此。請撤其珠玉付庫吏,以俟有戰功者賞之。」良娣自閤中言曰:「鄉里之舊,何至於是!」上曰:「先生為社稷計也。」遽命撤之。建寧王倓泣於廊下,聲聞於上;上驚,召問之,對曰:「臣比憂禍亂未已,今陛下從諫如流,不日當見陛下迎上皇還長安,是以喜極而悲耳。」良娣由是惡李泌及倓。(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初,建寧王倓數短后於帝,上皇在蜀,以七寶鞍賜后,而李泌請分以賞戰士,倓助泌請,故后怨.......
(《新唐書‧后妃下》)
李倓不久為李泌出頭,反遭張皇后、李輔國毒手。
(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年,十二月)
時張良娣與李輔國相表裏,皆惡泌。建寧王倓謂泌曰:「先生舉倓於上,得展臣子之效,無以報德,請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倓以良娣為言。泌曰:「此非人子所言,願王姑置之,勿以為先。」倓不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正月)李輔國本飛龍小兒,粗閑書計,給事太子宮,上委信之。輔國外恭謹寡言而內狡險,見張良娣有寵,陰附會之,與相表裏。建寧王倓數於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於上曰:「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上怒,賜倓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此時的張皇后,其所作所為已無異於中宗復位後的韋皇后。進一步的奪權舉動,只怕是遲早之事。
對這一切,李泌似乎早已洞悉。他因此一方面叮囑廣平王李俶不可立即為弟報仇,一方面去意已決。
於是廣平王俶及李泌皆內懼。俶謀去輔國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見建寧之禍乎?」俶曰:「竊為先生憂之。」泌曰:「泌與主上有約矣。俟平京師,則去還山,庶免於患。」俶曰:「先生去,則俶愈危矣。」泌曰:「王但盡人子之孝。良娣婦人,王委曲順之,亦何能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
廣平王李俶只好忍氣吞聲,故作恭順,以求免禍。
自是太子憂懼,常恐后之構禍,乃以恭遜取容,后以建寧之隟,常欲危之。(《舊唐書‧后妃下》)
繇是太子深畏,事后謹甚。(《新唐書‧后妃下》)
慶幸的是,張皇后所生的兩名兒子:興王佋、定王侗,一個早薨,一個年幼,廣平王李俶終可保存太子之位。
張后生二子:興王佋、定王侗。興王早薨,侗又孩幼,故儲位獲安。(《舊唐書‧后妃下》)
后猶欲危之,然以子佋早世而侗幼,故太子得無患。(《新唐書‧后妃下》)
然而,張皇后必不甘心坐以待斃。一場宮廷政變,似乎無法避免。
筆者過去嘗言:
「賢淑型的妻子」持家有道,每協助夫君、兒子成就事業,自己卻不居功。唐初之長孫皇后、清初之孝莊文皇后,便是這類妻子的典型。
「權謀型的妻子」雖也有助夫君、兒子成就事業者,但其最終之目的在奪取政權、左右朝政。西漢初年之呂后、唐之武則天、清末之慈禧太后,俱是這類妻子的明顯例子。(《盛唐政治史綱‧卷中》)
張皇后明顯屬於「權謀型的妻子」,而不是「賢淑型的妻子」。這類型的妻子乃女禍之根苗,於國家有害無益。
張皇后的出現,對唐室無疑是一隱憂,惟肅宗不自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