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漢衰亡代表著「第一帝國」 (即秦漢帝國) 的終結一樣,「玄宗奔蜀」亦代表著「第二帝國」 (即隋唐帝國) 的終結。
「第二帝國」始建於北魏,而完成於唐玄宗之開元年間。「關中本位政策」和「關隴集團」,可說是「第二帝國」的核心。
「第二帝國」透過創建均田、租庸調、府兵制,一方面令豪強兼併之勢得以止息,一方面亦令國家有兵可用,有稅可收。又三省制之設立,既令皇權受到制抑,亦令宰相不致一人獨大。科舉制之施行,更使民間之才俊得以透過考試進入中央朝廷,為國效力,門閥子弟壟斷仕途的不公平現象全面消失。
隋之開皇、唐之貞觀及開元治世,無不是「第二帝國」有力回應「第一帝國」所殘留的歷史挑戰 /
問題的產物。後人每以「中華文化之更新」來形容這一階段的成就,甚為貼切。
可惜的是,自武則天執政開始,「關隴集團」全被掃蕩。府兵制雖仍施行,但已因武人地位不如前,漸生內潰之跡象。
玄宗以後,由於天下承平,人口急增,土地不足分配,均田制、租庸調制相繼失效
(兩制之有效施行皆以「地廣人稀」為前提)。儘管有一宇文融清查天下戶口,力挽狂瀾,但戶籍不久又復散失,終致理無可理,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失效依然,政府稅收因而大為下降
(玄宗為保國庫充裕,雖起用聚斂之臣,但終無補於制度之崩塌)。
政治方面,李林甫、楊國忠先後為相,剷除異己,陷害忠良,三省制頓失本意,形同虛設
(宰相獨大之勢日盛,皇權無復被制抑,「第二帝國」在這方面所建立的優勢,至玄宗朝盡歸腐朽而消亡)。
軍事方面,玄宗轉攻為守,設十節度使,打破了「關中本位政策」(「關中本位政策」強調,天下三分之二精兵必須集於關中)。又府兵內潰,代之而起的彍騎亦不能維持,終致無兵可交、中央缺乏兵馬,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安祿山起兵范陽,中央無力抵抗,徒靠西北邊鎮以勤王。其軍事力量之徹底崩潰,至此充分暴露)。
選仕方面,科舉制雖免除了門閥子弟壟斷仕途的情況,但 (1) 科舉中之「進士科」以詩賦取仕,政治人才往往無法被選拔。(2)
符合為官資格的人多而官位不足,以致士子巴結朝中重臣、結黨營私之風盛行。 (3)
權相往往「以權謀私」,破壞正常的銓選程序。朝中良才並未有因科舉制之施行而增加。
政治、經濟、軍事、選仕諸制度相繼失效,「關中本位政策」和「關隴集團」早已不再,加上「第二帝國」一潛在之隱疾 (不嚴華夷之防)
突然發作,「第二帝國」終隨著「玄宗奔蜀」而告一段落。
附錄一:天寶十三載的戶、口數目 (盛世之一個反映)
《通鑑》記有以下一條:
(天寶十三載,公元七五四年,年底)是歲,戶部奏天下郡三百二十一,縣千五百三十八,鄉萬六千八百二十九,戶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與開元二十八年 (公元七四零年) 相比,天下戶數約增加了一百萬,口數則增加了四百萬。
是歲,天下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西京、東都米斛直錢不滿二百,絹匹亦如之。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
附錄二:高力士加封「驃騎大將軍」
天寶七載 (公元七四八年) 四月,高力士被加封「驃騎大將軍」。
夏,四月,辛丑,左監門大將軍、知內侍省事高力士加驃騎大將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高力士向來深受玄宗寵信,太子李亨、諸王公、駙馬輩皆敬畏之。李林甫、安祿山更是透過巴結高力士而得取將相。
力士承恩歲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為兄,諸王公呼之為翁,駙馬輩直謂之爺,自李林甫、安祿山輩皆因之以取將相。(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朝中向高力士獻媚者大不乏人,然力士天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玄宗終身親近、重用力士,士大夫亦不太疾惡力士。
其家富厚不貲。於西京作寶壽寺,寺鐘成,力士作齋以慶之,舉朝畢集。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求媚者至二十杵,少者不減十杵。然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後人有將力士、中唐跋扈的宦官相提並論者,不當。
附錄三:陳寅恪論均田、租庸調制之失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稿》:
隋雖統一南北,而為時甚短,又經隋末之擾亂,社會經濟之進步亦為之停頓,直至唐高宗武則天之世,生養休息約經半世紀之久,社會經濟逐漸進展,約再歷半世紀,至玄宗之時,則進展之程度幾達最高度,而舊日北朝之區域自西晉永嘉亂后其社會經濟之發達未有盛於此時者也。夫唐代之國家財政制度本為北朝之系統,而北朝之社會經濟較南朝為落後,至唐代社會經濟之發展漸超越北朝舊日之限度,而達到南朝當時之歷程時,則其國家財政制度不能不隨之以演進。唐代之新財政制度,初視之似為當時政府一二人所特創,實則本為南朝之舊制。蓋南朝雖為北朝所併滅,其遺制當仍保存於地方之一隅,迨經過長久之期間,唐代所統治之北朝舊區域,其經濟發展既與南朝相等,則承繼北朝系統之中央政府遂取用此舊日南朝舊制之保存於江南地方者而施行之,前所謂唐代制度之江南地方化者,即指此言也......關於江南地方化者曰迴造納布......